我們已經知道,神經係統在身體內部,就像一個龐大無比的“信息庫”,日夜不停地進行著信息的貯存和交換。而在腦和脊髓這樣的神經中樞中,又充滿無數的“通信線路”。我們不妨將這些“通信線路”稱為“神經通路”。在這些通路中通行的既不是光纜,也不是無線電波,而是數也數不清的神經纖維。
如果我們真的能進入神經網絡的世界,就會被那裏的景象所折服。
在神經係統中,各種網絡交織在一起,錯綜複雜。即使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通信中心,與人的神經係統比起來,也隻能是“小巫見大巫”,望塵莫及。
在神經係統中,一條條神經通路各司其職,傳遞著不同的信息。
有的通路很長,最長的幾乎有1米遠;也有的是一些短途線路,傳遞的範圍隻是在腦內或脊髓的各節段之間。
這裏有的“線路”是單線;有的是雙線;有聚集成束的(稱為“傳導束”),也有分散行走的;有直線到達的,也有環行返回的。
有的是從感受器傳送的,它們向上行,傳至腦或脊髓,管理著人的各種感覺;有的卻是從腦和脊髓發出,一直到效應器,管理著各種運動。
這裏的線路雖然五花八門,卻又井井有條,就像穿行著密密麻麻的電纜。在外行人看來,可能會眼花繚亂,然而神經信息就在這種複雜的網絡中,準確無誤地傳遞。
當然,你可能問道:
“在中樞神經係統中,有多少這樣的神經通路呢?”
這個問題可能世界上還沒有人能夠回答。
但是,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隨著神經科學研究的深入,不斷會有越來越多的神經通路被發現;二是終究會有一天,人類會將它們的“廬山真麵目”揭開。
讀到這裏,你可能還會提出一個問題:
“在人體那麼狹窄的空間裏,有那麼密集的神經通路,它們會不會也像我們使用電器時出現‘短路’現象呢?”
回答是:“不會的。”
這是因為每一根神經纖維的外麵,都不同程度地被一種“髓鞘”包裹著,能夠有效地起到“絕緣”作用。更有趣的是,每一條神經通路,都含有不同的“神經遞質”,執行著特定的功能。
關於這一點,大家可能不容易理解。
我們隻要舉出一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例子,你就會明白。
例如,現在許多人使用移動電話,每一隻電話都有自己特有的頻率,所以盡管許多電話擠在一條線路裏,但是彼此卻互不幹擾,聽得非常清晰。
電話線的線路壞了,或者斷電了,就會出現通信故障。人體中某一條神經通路中出現了“故障”、受損中斷後,就會產生相應的功能障礙。
例如,從中腦的“黑質”到端腦的“紋狀體”之間,有一條“黑質-紋狀體”通路。在這一條通路上的神經遞質,是一種稱為“多巴胺”的化學物質。當黑質的神經細胞受到損害時,傳遞到紋狀體的多巴胺就會減少,這時病人就會出現一種運動性的功能障礙--震顫麻痹,也稱為“帕金森病”。病人的頭部和四肢可發生自己不能控製的震顫運動。又如半身不遂的病人,其發病的原因是由於負責運動的神經傳導通路--“錐體係”受到了損害。
許多神經係統疾病都是由於神經通路受到損傷或者機能障礙所造成的。所以,作為一名神經科的醫生,必須非常熟悉各種神經通路的組成,了解這些通路是從哪裏發出來的,又通向哪裏;還要知道,這些神經通路所含的神經遞質是什麼;一旦出現了障礙,會影響什麼樣的功能等。隻有掌握了這些知識,才能對神經係統的疾病加以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