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認為真正的修道是要通天地之化,源道德之妙,運陰陽之用。達性命之真,應做到老子說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真正地放下欲望,才能獲得恬淡之心,達到與天地同流的境界。
不放下,煩惱會永遠隨行
六月,天氣十分炎熱,佛陀帶一群弟子走在路上。大家都覺得口渴難耐,佛陀看看頭上的太陽,對弟子羅漢說:“前邊有一條小河,你去取些水來,大家就在這裏等待,暫時都不要走了。”
由於天氣炎熱,一條小河已經被蒸發得成了一條小溪,羅漢提著裝水的皮囊來到了小溪邊。溪邊人聲鼎沸,路人都來這裏取水,車馬還從小溪中穿梭而過,溪水被弄得十分汙濁。
羅漢無奈,隻好提著皮囊回到佛陀的身邊,為難地說:“溪水被人和穿梭的車馬弄得很髒,我無法將那麼渾濁的汙水取回來給大家解渴。”這時,有人建議佛陀帶著大家繼續走,去尋找下一個幹淨的水源。
佛陀沒有做聲,抬頭看看天上的太陽,再看看疲憊不堪的眾人,對羅漢說:“你還去那裏取些水來吧,上午我們就走到這裏,吃了飯我們再趕行程。”
麵對佛陀的吩咐,羅漢不能違抗,但是他心裏想,再去也是浪費時間,因為根本不必看,水肯定還是渾濁的。但想歸想,他還是提著皮囊再次來到溪邊。溪水確實依然汙濁不堪,而且,此時的溪水上還漂著一些枯枝爛葉,依然無法飲用。
這可怎麼辦呢?羅漢想了想,如果這次自己不取水回去,佛陀一定會怪罪自己的。他不敢空手回去,便從小溪裏取了半袋泥水回去。佛陀看了汙濁的泥水,對羅漢說:“我知道溪水一定很渾濁,也知道你說的全是真話,你完全沒必要取半袋泥水回來啊。你需要做的應該是待在溪水的旁邊,等著事情變化。”
此時,羅漢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這樣的溪水根本沒法喝,所以,我們應該盡早趕路,去尋找另一處水源,這樣大家也能早點解除饑渴。”
佛陀笑著搖搖頭說:“這不符合天下人做事的規律,一條溪水是這樣,全天下的溪水如果都這樣,該怎麼辦呢?現在你再回去,還是到那條河裏去取水,這才是最近、最方便的辦法,也是我們做事的一貫道理。”
羅漢為難地說:“大師讓我再去取水,是否有什麼辦法,使那溪水變得清澈純淨,我將按照大師的指點去做。”
佛陀微笑著說:“你需要做的就是什麼也不做,等在溪水邊,否則你將會使溪水變得更渾濁。所以,你要做的隻是等在那裏,等著溪水自己變化就可以了。”
聽了佛陀的話,羅漢將信將疑地又回到了溪邊。這次,羅漢看到流動的溪水已經帶走了枯葉,水裏的泥沙也漸漸沉澱了下去。不大一會兒工夫,羅漢看到整條小溪變得清澈明亮,一塵不染了,不禁吃了一驚。隨即他就拿起皮囊快樂地取水回去了。
佛陀說:“今天為何我要一次一次地讓羅漢去取水呢?因為今天我還沒有向大家講法開示,現在就用羅漢的三次取水,向大家做開示吧。”
佛陀接著說:“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煩惱,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恒的,也就是說,根本沒有什麼事物是恒常不變的,煩惱也是這樣。隻要你看透了這一點,就明白了放下的道理。煩惱就像是取水,隻要你放下心中的煩躁,耐心等待,事情總會發生變化。所以,作為人,我們沒有必要讓煩惱長久地停留在我們的心中。”
佛陀要說的道理是,如果煩惱過不去,那一定是你自己在擾動,而並非煩惱本身不走。隻要放下煩惱,不去擾動它,又怎會害怕它來擾動你呢?所以,隻有放下才不會讓煩惱隨行。
麵對誘惑,放下欲望才能不喪失心智
一次,雲居禪師正在用竹籮篩豌豆,洞山禪師忽然問他:“你愛色嗎?”雲居禪師嚇了一跳,竹籮裏的豆子也灑了出來,滾到洞山禪師的腳下。洞山禪師笑著彎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撿了起來。
雲居禪師耳邊回響著洞山禪師剛才的問話,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實在是沒有辦法回答。因為“色”包含的範圍太大了:女色、顏色、臉色、財色、酒色……
穿衣服要挑顏色;吃佳肴、喝美酒看重菜色、酒色;選宅第房舍注意牆色;有時候行事也需要看別人的臉色;還有黃金白銀的財色;妖媚豔麗的女色……
雲居禪師放下竹籮,心中還在翻騰。他想了很久才回答:“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