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對他說:“你的悔過之心固然可嘉,但你可能找錯人了,因為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加深重。”
強盜說:“我做過很多壞事,我自己都數不清有多少件了。”
禪師說:“我曾經做的壞事肯定比你還要多。”
強盜又說:“我殺過很多人,一閉上眼睛我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禪師回答說:“我也殺過很多人,我不用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強盜說:“我做的一些事簡直沒有人性。”
禪師回答:“我都不敢想自己以前所做的那些沒有人性的事。”
強盜聽禪師這麼說,就用一種鄙夷的眼神看了看禪師,說:“既然你是一個惡人,為什麼還在這裏偽裝成禪師,做騙人的勾當!”於是他頭也不回,輕鬆地下山去了。
禪師的徒弟站在旁邊滿臉疑惑,但一直沒有插話,等到強盜離去以後,他向師父合十問道:“您為什麼要這樣說?我很了解您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從未殺生。可為什麼要把自己說成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呢?難道您沒有從那個強盜的眼中看到他已經對您失去信任了嗎?”
禪師說:“度人不要拘泥於形式!普通的道理並不能讓他得到解脫。他現在的確已經不信任我了,可你難道沒有從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釋重負的感覺嗎?還有什麼比這個方法更好,更能讓他棄惡從善、脫離苦海呢?這就是佛家的道啊!”
徒弟激動地說:“我終於明白佛法的精義所在了!”
這時,遠處傳來那個強盜歡樂的叫喊聲:“我以後再也不用做壞人了!”這個聲音響徹了山穀。
愚蠢的人覺悟以後,會比聰明的人對愚蠢有更深刻的認識。愚蠢裏常常會有智慧的閃光,古人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就是這個道理。換一種方式讓浪子回頭,更能讓他們體會:隻有放下過去,才能重新上路。
清心寡欲,淡泊名利
莊子說:“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也。”雖簡單數語,亦道出了欲望與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之間的關係。人們要想保持內心澄淨清明,就要謹記並實行老子所說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葛洪少年喪父,其父葛悌原為邵陵太守,一生為官清廉,所以臨死時並沒有留下任何積蓄。在此種情形之下,葛洪與母親相依為命,扶柩還鄉,生活極度貧寒。葛洪在“饑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的惡劣環境之中,不但依靠耕田、打柴奉養母親,而且想盡一切辦法讀書。更在農樵之暇,不遠千裏尋師請教,借書覽閱,問學解疑。勞累一天之後,他都會挑燈夜讀,誦念經文,熟讀《孝經》《易經》《論語》《詩經》等經史書籍,後來聞名遐邇。他通過讀書,明白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並逐漸產生了修道、研習醫術以拯民於水火的理念,16歲時便師從祖父之徒鄭隱修道。
葛洪生性淡泊,不慕名利,而且樂善好施,隻要他家中存有食糧,一定會分出一半救濟窮困之家,為鄉親們做了很多好事。他研讀《老子》中見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一句,便欣然自號“抱樸子”,安貧樂道,鄉親們也都稱他為“抱樸之士”。
葛洪潛心修道的同時還大量閱讀醫書,精研醫術,扶危濟困,救助百姓,他說:“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而他所傾力撰寫的《金匱藥方》《肘後救卒方》《玉函方》等醫藥學著作,在我國醫藥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價值。葛洪曾說:“餘所撰《玉函方》,皆分別病名,以類相續,不相雜錯;《救卒》三卷,皆單行徑易,約而易驗,阡陌之間,顧眄皆藥,眾急之病,無不畢備,家有此方,可不用醫。”他撰寫的這些醫藥方麵的著作,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方劑和經驗,而他自己為百姓解除疾病,往往能藥到病除,很多時候藥資分文不收,鄉親鄰裏都很感謝他的仁德。
有一次,有人向葛洪請教養生長壽和處世之道,他說:“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他還說:“覽諸道戒,無不雲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湣人之苦,蜩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由此可見,葛洪雖然潛心修道,但他認為真正的道是以忠孝和仁信為基本的,而修德行善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長生成仙的基礎。
後來,葛洪搬到臨安寶石山上去修行,言行舉止宛如仙人,他在山上一邊潛心修煉,一邊采藥為人治病,並向民眾勸善,使百姓追求向善之道,逢凶化吉,生活祥和。因寶石山風景秀麗,奇花異草遍地,靈動逼人,人們便以葛洪之姓改稱寶石山為葛嶺,一直流傳至今。
葛洪雖然是個修道之人,時常隱居山中,但他也常憂天下,有一顆“濟世蒼生”的仁心。他對百姓蒼生的掛念,以及對當時動蕩不安時局的批判,都可在其遺留下來的著作裏看出來,他曾寫道:“古詩刺過失,故有益而貴;今詩純虛譽,故有損而賤也。”(《辭義》)他還提出作為一個有良知的文人,應該“出淤泥而不染”,應當“式整雷同之傾邪,磋礱流遁之暗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