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有太多的欲念,被貪欲所累。什麼都想得到,結果卻什麼都得不到。人生本來就不會完滿,所以要懂得取舍。而那些懂得放下的人,才是生活中真正的智者。
超然物外,才不會為富貴所累
一個人雖然處在榮華富貴當中,依然超然物外,不被富貴榮華所累,這就是前人教導我們的人生智慧。南懷瑾先生也認為,倘若一個人處在“榮觀”之中,仍然恬淡處之,不改以前的素樸,那便是真正有道之士了。
從前有一個國王,名叫難陀。他極其貪財,金銀珠寶甚至比他的生命都要寶貝,所以他拚命地聚斂財寶,更期望能把聚斂來的大量財寶帶到他的後世。
他心裏常常想:“我一定要用盡所有的方法,把一國的珍寶都收集到我這兒來,絕不能讓外麵有一點兒剩餘。”
於是,他絞盡腦汁地想出各種各樣聚攏財寶的方法,他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安置在宮殿的城樓上,並且一再吩咐侍候她的人說:“如果有人帶著金銀財寶來向我的女兒求婚,那就把這個人連同他帶的財寶一起送到我這兒來!”
難陀的女兒生得花容月貌,又是高貴的公主,所以愛慕她的人很多,大家帶著各自家中的珍寶,就來到了國王的宮殿。難陀就是用這種辦法聚斂財富的。沒過多久,所有的金錢、寶物都進了國王的倉庫,全國上下,已經沒有什麼別的地方有財寶給他了。
難陀的國中有一個中年寡婦,她隻有一個疼愛至極的兒子。她兒子每天都會去城樓下遠遠觀望國王的女兒,看見難陀的女兒生得如此端莊美麗,容貌非凡,心中很愛慕。無奈他家中一貧如洗,根本沒有什麼錢財讓他和國王的女兒結交,以至於最後憂思成疾,相思難解,竟奄奄一息,似乎不久於人世。
他的母親看著日益消瘦的愛兒,心中焦急萬分,問道:“可憐的孩子,你害了什麼病,怎會病成這個模樣?”兒子這才把內心對國王女兒的熾熱情感告訴了母親,說:“今生我如果不能和國王的女兒交往,必死無疑。”
母親無奈歎氣道:“我的傻孩子,現今國內的金錢、寶物一無所剩,我們到哪裏去弄到寶物呢?”
可是她又不願意讓兒子生活在痛苦中,仔細想了一會兒,說:“當年你父親死的時候,嘴裏含有一枚金幣。你要是把墳墓挖開,就可以得到那枚錢,然後就可以用那錢去結交國王的女兒了。”
為了能和國王的女兒交往,兒子遵照母親的吩咐,去挖開了父親的墳墓,並小心地從父親口裏取出那枚金幣。他一拿到這枚金幣後,就來到國王女兒那兒。
美麗的公主便把他連同那枚金錢送去見國王。難陀看見是一個穿著寒酸的小夥子,就心存懷疑地說:“現在國內所有的金錢、珠寶,除了我的倉庫中,都蕩然無存。你是從哪裏弄到這枚金錢的?你一定是發現了地下的窖藏了吧!”
於是,國王馬上吩咐士兵將這個可憐的小夥子押進大牢,並且用了種種刑法拷打這個寡婦的孩子,非要問清楚他是如何得到這枚金幣的。被痛苦折磨的小夥子回答國王說:“陛下,我真的不是從地下的窖藏中得到這枚金幣的。這是我的母親告訴我的,說家父死的時候,口中含著一枚金幣。我挖開了父親的墳墓,才得到了這枚金幣。”
貪財的國王立即派人去查驗這個年輕人的話,果然不假,他這才相信了。可是難陀聽了使人的報告,心裏不免悲傷,他暗自想:“我生前聚集了國內的一切寶物,為的是等我死之後把它們都帶到後世。可是那個年輕人死了的父親,一枚金幣尚且帶不走,更何況我這如山似海多的奇珍異寶呢?”
佛家有偈曰:“錢財身外物,慳貪難受益;縱積千萬億,身死帶不去。”生前的富貴榮華,死後就如浮雲般飄然遠去。縱使你有千金萬銀,死後也帶不走。所以不如超然物外,不被名利富貴所累,輕鬆自如地走完人生路。
放下是原諒,放下才快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支部隊與敵軍在森林中展開激烈的戰鬥,由於戰況緊急,兩名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係,恰巧兩個人來自同一個小鎮上,所以,在激烈的戰爭中,兩人還能不分彼此,相互照顧,一起走過最危險的時刻。
由於敵軍尚未撤退,所以,兩人的處境十分危險,目前擺脫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尋找失散的部隊。
兩人在森林中艱難跋涉,互相鼓勵、安慰。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溜走,一晃十多天過去了,但是,他們依舊沒能回歸自己的大部隊。上帝知道他們過得有多麼艱苦,因為每頓隻能靠采摘的野果度日,幸運的是,他們打死了一隻野鹿,靠著這隻幹癟的野鹿,兩人總算艱難地度過了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