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什麼都想抓住,什麼都抓不住: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下(1)(3 / 3)

“什麼?扛著船趕路?”年輕人一臉愕然,“船那麼沉,我扛得動嗎?”

“是的,你當然扛不動。”智者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河後,我們就要放下船才能繼續趕路,否則它就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淚水、名譽、地位、金錢,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但時時刻刻帶在身上,就會成為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年輕人,生命不能負載過多的重量,否則人生就會垮掉。從現在起,你把最喜歡的石頭留下,剩下的全部扔掉,再試試往前走。”年輕人照辦了,頓時感覺無比輕鬆,他發覺自己的腳步輕快多了,沒多久就走到了小路的盡頭。

“生命不能負載過多的重量”,在智者的開導下,這位年輕人終於明白了生命不必如此沉重的道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放下人生的包袱,隨時清理心靈的垃圾:名利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以及曾經遭遇的痛苦、孤獨等。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輕裝前進,走向遠方,走向未來。

1976年,英國探險隊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下山時不幸遭遇暴風雪,如果紮營休息,很可能導致全軍覆沒,而繼續前行必須放棄隨身攜帶的貴重物資和寶貴的資料。還要在食物缺乏、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前進10天。這時,退役軍人萊恩率先丟棄了所有的隨身裝備,隨後隊友們都這樣做了。他們互相鼓勵著,忍受著寒冷、饑餓和疲勞,不分晝夜地前行,隻用了8天時間就到達了安全地帶。

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有關“放下”的真實故事,它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和選擇“放下”。適時地放下是一種超然,更是一種智慧。它能讓你更清醒地審視自身的潛力和外界的因素,客觀地認識自我和周圍的事物,進而做出正確的分析和決策。

放下不等於失去,放下的越多,越能擁有更多。當你手中抓住一個東西不放時,你隻能擁有這一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其他的。人如果固執於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生命的廣度和深度也隻能局限於某種程度而已。當你緊握雙手時,裏麵什麼都沒有。當你鬆開雙手時,整個世界就在你手中。人生是一個漫長的旅程,不斷前進是人生永恒的主題。在前進的過程中,必須對經曆的以往有所取舍,這樣才能不斷在揚棄中輕裝前行,才能在取舍中更加成熟。

凡事有度,放下即是度

釋遠方丈下山遊說佛法。在一家店鋪裏看到一尊釋迦牟尼像,青銅所鑄,形態逼真。釋遠方丈大悅,心想:若能請回寺裏,開啟其佛光,永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鋪老板要價5000元,分文不能少,因見釋遠方丈如此鍾愛它,更咬定原價不放。

釋遠方丈回到寺裏對眾僧談起此事,眾僧很著急,問釋遠方丈打算以多少錢買下它。釋遠方丈說:“500元足矣。”眾僧感歎不已:“那怎麼可能!”釋遠方丈說:“天理猶存,當然有辦法。萬丈紅塵,芸芸眾生,欲壑難填,得不償失呀!我佛慈悲,普度眾生,當讓他僅僅賺到這500元!”

“怎樣度他呢?”眾僧不解地問。

“讓他懺悔。”釋遠方丈笑答。眾僧更不解了。

釋遠方丈說:“隻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釋遠方丈讓弟子們喬裝打扮了一番。第一個弟子下山去店鋪裏和老板講價,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個弟子下山去和老板講價,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這樣,直到最後一個弟子在第9天下山時所給的價已經低到200元。眼見那一個個買主,一個比一個價給得低,老板很著急,每天他都後悔不如以前一天的價格賣給前一個人,他深深地怨恨自己太貪心。到第10天時,他在心裏說:“今天若再有人來,無論給多少錢我都要立即出手。”

這天,釋遠方丈親自下山,說要出500元買下那尊銅像,老板高興得不得了——竟然又反彈到了500元!當即出手,高興之餘還要送給釋遠方丈龕台一具。釋遠方丈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台,單掌作揖笑曰:“欲望無邊,凡事有度,一切適可而止呀!善哉,善哉。”

人生的價值就在於懂得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拿起來。所謂智者,並不一定是具有大智慧的人,而是懂得把握一定度的人。隻有把握了度,才能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些什麼,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放下過去,才能重新開始

一個強盜跪在禪師麵前說:“我作惡太多,雖然現在想罷手從善,但自感罪孽深重,難以擺脫良心的折磨,日日寢食難安,今天來訪,請您為我澄清心靈,除去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