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有舍才能有得(3)(1 / 2)

他疑惑地看了看佛祖,一想到把東西給別人,他又開始有些舍不得了。可過了一會兒,他又笑了,因為他猛然意識到,把左手的種子交到右手,那不也是自己的手嗎?並沒有因此失去什麼。如此一想,他便輕鬆地把那粒種子放在了自己的右手中。刹那間,他右手中的那粒種子竟奇跡般地長出了葉,開出了一朵美麗的花。

麵對那朵美麗的花,那個自私的人忽然有所醒悟:原來給予很簡單,就像把左手的東西交給右手,是件令人幸福的事情。

原來奉獻如此美妙,就是在心裏種下美德的種子,為自己開一朵美麗的花。

黎明,佛陀入城。途中,看見一個男子,向著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禮拜著。佛陀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那個男子說:“每天向六方禮拜,是家族傳下來的習慣。據說這樣做,就會得到幸福。”

“佛陀也有六種禮敬的方法。”佛陀慈祥地說,“一、孝順父母:做兒女的要孝養、順從,令父母歡喜、安慰。二、敬重師長:做學生的要敬重師長,接受教導。三、敬愛妻子:妻子是一個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愛。四、尊重朋友:對待朋友要誠實、互敬。五、布施窮困:對待窮困的人要布施、恭敬。六、體恤仆人:對待仆人要寬大,不要令他們過分疲倦。這六種人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常處的人,和他們相處得合理,會有快樂的家庭、美滿的人生。如果隻是禮拜六方,又有什麼用呢?”

幸福不是祈求來的,而是需要靠行動去爭取。施予人愛心,懂得分享,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親情、友情,幸福便會不請自來。否則,即便每天膜拜,也無濟於事。

善行,會令人心生敬意

老僧人經常在一塊平坦的大岩石上打坐,俯視著一泓寧靜的潭水。但是,老僧的打坐根本不能算是打坐,因為每次就在他盤起雙腿、調好坐姿的時候,他就會瞥見有昆蟲在水裏無助地掙紮。於是他隻好一次又一次地撐起他那年邁的軀體,將那些微小的生物送到安全的地方,然後再坐回他的岩石座上……日複一日,似乎這便是他的禪修。他的師兄弟們——一些虔誠的修行者每天也都會到那個水潭附近,在峽穀和山洞內獨自打坐,他們發現自己的同伴幾乎不曾安靜地坐著。事實上老僧禪坐的時間都花在撈昆蟲上麵了。當然,無論昆蟲的大小,都是一個生命,對其施予援手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將時間都花在這些事上麵,何來時間參禪?

師兄弟們決定幫助老僧,讓他遠離這些擾亂心神的事,或許,換一個更幽靜的地方打坐更有利於他的禪定。

其中一位僧人勸老僧說:“到別的地方打坐,整日不受打擾,不是更能獲益?這樣您不就可以更快地開悟嗎?如此一來,就能度所有的眾生從輪回的苦海中解脫。”

“或許您還可以閉著眼在潭邊打坐,這樣就見不到那些擾亂心緒的事了。”另一位僧友建議。

“您在打坐的時候不斷地站起、坐下,怎能安心參悟佛理?又如何能獲得深如金剛般的定力?”一位年輕的師弟質疑道。

老僧很恭敬地聽他們說完以後,向大家施禮說:“各位師兄師弟,誠如你們所說的,如果我整日坐著不動,我的禪定功夫一定會更深。但是我佛的最高教義就是普度眾生,我曾一再地發願,此生此世用來普度眾生,我又怎麼能夠任那些無助的小生命溺死在我眼前而不顧,反而閉上眼睛、硬起心腸來祈禱並吟誦大悲觀世音菩薩心咒呢?”

佛在哪裏?萬事萬物都是佛,佛欲救眾生脫離苦海,如何不救小昆蟲脫離深淵?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與其總是把攀登珠峰掛在嘴上,還不如從攀登屋後那座小山開始行動。善舉往往是從小事上體現出來的。

施予不存回報心,才能快樂

一次,明遠禪師雲遊到一個地方。聽說這個地方有一個叫做南先生的首富,樂善好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