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有舍才能有得(1)(3 / 3)

拋開利益,不離不棄,才是人間的真愛!真正愛一個人,會為他的落寞而憂傷,為他的進步而欣喜,為他的成就而激動;在他失意時安慰他,在他得意時提醒他,在他遭到挫折時鼓勵他。人隻有懂得奉獻,不求索取,才能明白快樂的真諦。

有3個信徒都為各自的事情而煩惱不已,不知如何才能使自己快樂。這天,他們商量好決定一塊去請教了悟禪師。

了悟禪師見到他們到來,首先問他們:“你們先說說自己為了什麼而活著?”

甲信徒說:“因為我不想死,所以我活著。”

乙信徒說:“因為我想年老時兒孫滿堂,所以我活著。”

丙信徒說:“因為我有妻子兒女要養活,所以我必須活著。”

了悟禪師說:“你們當然都不會快樂,因為你們活著都不是因為理想和責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責任,怎麼能活得快樂呢?”

甲、乙、丙3位信徒齊聲說:“那麼請問祥師,我們怎麼做才能快樂呢?”

了悟禪師說:“那你們以為得到什麼才能快樂呢?”

甲信徒說:“我認為有金錢就會快樂。”

乙信徒說:“有了愛情就會快樂。”

丙信徒說:“有了名譽就會快樂。”

了悟禪師聽後,不以為然,告誡他們說:“你們有這樣的想法,當然永遠不會快樂。當你們有了金錢、愛情、名譽以後,你們的煩惱又會來了。”

3位信徒無可奈何地說:“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無德禪師意味深長地說:“你們先要改變觀念。金錢要布施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才有快樂,名譽要服務於眾生才會快樂。這樣你們就會找到快樂的答案。”

日常生活中有無窮無盡的煩惱,很少有人感到快樂。仔細想想,這些煩惱與不快樂的原因是不是在於我們自身的欲求太多呢?

其實,人生真正的快樂是奉獻而不是索取,隻有懂得奉獻,才能找到快樂的真諦。

先度自己,再度他人

夕陽的餘暉照在禪院裏,一群小沙彌圍著方丈席地而坐,方丈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搖著,偶爾有幾隻小鳥停靠在禪院的屋頂上婉轉鳴叫。

小沙彌們唧唧喳喳地圍著方丈問道:“住持,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高僧、是智者啊?我們如何才能成為高僧、智者呢?”

老方丈微眯著雙眼,微笑著望著這群小沙彌,笑道:“達摩祖師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兩個人最受尊敬,世人都尊稱他們兩個為高僧、智者、大師。忽然有一天,達摩祖師把這兩位弟子叫到跟前,讓他們雲遊四方,普度眾生。三子弟和小弟子欣然應允,於是,第二日兩人就一起下山了。”

“那後來呢?”小沙彌們都著急想知道後麵的事情。

老方丈停了停手中左右搖擺的扇子,繼續說:“後來,這兩個人一邊辛苦修行,一邊做了很多好事。自然,也受到了人們不少的讚譽,隻是兩個人在助人時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助人時,一直都是默默無聞地去做,隻要別人有需要,他都絕不吝嗇。而小弟子就不一樣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老林裏去。於是,大家都認為三弟子是勤快有修為的高僧,而小弟子就顯得懶散許多,所以很長時間之後,人們對三弟子的評價遠遠比小弟子好得多。”

說到這裏,老方丈故意停頓了一下,看了看小沙彌們的反應,然後接著說:“很快20年的光陰過去了,達摩祖師也已圓寂。他的弟子們都繼承了他的遺願——行善助人,普度眾生。而這時,三弟子的名聲在所有弟子中最響亮,早就蓋過了小弟子。又過了10年,三弟子的身體越來越差了,別說經常幫助別人,甚至連自己都需要他人照顧了。而此時,眾人忽然發現,身邊樂於助人的僧人越來越多了,而且都很年輕、有活力,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並且他們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裏去。於是,大家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不久之後,人們果然發現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這些年輕僧人都尊稱那名小弟子為師父。”

說到這裏,老方丈又停住了,他看著圍坐在自己身邊的小沙彌們,問道:“你們知道最後人們為什麼喊達摩祖師的小弟子為高僧、智者了嗎?達摩祖師的小弟子跑到深山裏又去幹什麼了呢?”

小沙彌們想了想,紛紛說:“他一定是去教弟子啦。因為他教了好多弟子,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時候繼續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