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有舍才能有得(1)(2 / 3)

悟空一臉輕鬆地回答說:“收獲多多。”

悟了看了看兩手空空的悟空,又說:“收獲在哪裏?”

悟空雙手合十,緩緩地說:“在人間裏,在人心裏。”

此時,悟了心中的疑惑越來越多,他覺得自己一時很難參悟師兄的話,便決定明天一早同悟空一起出去化緣。於是便對悟空說:“師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緣。”悟空點頭答應了。

第二天,悟了想到今日要同師兄下山化緣,便又拿了那個他出去化緣用的布袋。

悟空看見後,對他說:“師弟,放下布袋吧。”

悟了說:“為什麼?”

悟空說:“你這布袋裏裝滿私欲貪婪,拿出去,是化不來最好的緣的。”

悟了不解地問:“那我們把化來的東西裝哪兒?”

悟空淡定地說:“放在人心裏。人心無所不容。”

於是,二人便相伴上路了。悟了每跟隨悟空到達一處,就會發現有很多人對悟空笑臉相迎,而且還沒等悟空來得及說話,他們竟主動拿出家中的東西給悟空。有些人還滿臉謝意地對悟空說:“大師,多謝你上次的慷慨施舍,才使我們一家人渡過難關。悟空大師的大恩大德,我們都沒齒難忘啊!”

此時,悟了心中想:“早上下山之前不讓我拿布袋,看你一會兒把化緣得來的東西放在哪裏。”

後來,他們繼續往前走,手中化緣得來的東西越來越多。悟了看著滿滿的收獲,心中十分歡喜。

正在這時,從遠處慢慢走來一個農夫,懷中還抱著一個孩子,而且滿臉傷心的淚水。原來農夫的孩子得了重病,他卻拿不出錢來給孩子治病。悟空了解了事情原委之後,把剛才化緣得來的財物全部給了農夫,之後和悟了一起繼續前行。從太陽剛剛升起,到緩緩落入西山,他們二人除了保證溫飽之外,把一路化緣得來的東西都施舍給有需要的人,然後再去化緣。

晚上,回到山上的禪院,悟空問悟了:“師弟,今天一天你跟我化緣,化到了什麼?”悟了看著他隻是一個勁地苦笑。

悟空隨即說:“師弟,你隻知緣來之福,卻不懂緣去之福。浩瀚天地,朗朗乾坤之間,自然萬物為何如此多姿美麗,這是因為天地萬物都在循環啊。師弟,你看這世間刮起的風、流動的水,還有白晝與黑夜,春夏和秋冬,哪一樣不是在循環?那些隻知道緣來之福的人,得到的隻能是片刻的歡愉,隨著時光的無情流逝,便會成為一池死水。我和你之間的區別就是,你把化緣得來的財物都放在了充滿私欲貪婪的布袋裏,而我則把化緣得來的財物放在人心裏循環,讓善良和愛在人間、在人們的心裏循環。這便是世上事不求有所得,反而會得到更多。”

悟了聽到悟空的一番話,羞愧地低下了頭。悟空看著他念了聲“阿彌陀佛”,便轉身離開了。

芸芸眾生,茫茫宇宙,什麼是有所得?什麼是無所得?這本身就因人而異,因心而異,能夠真正領悟莊子所言的“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真諦的,便可以稱之為參透生命的聖人了。

“有緣即往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在世,但求無所得,到最後反而會得到。古往今來,醉心於長生不老、功名利祿的人,不是鬱鬱而終,就是人財兩空,而那些看破人間假相,一切得失隨緣的人,到最後反而成就了自我,獲得了很多。總之,“隨緣自適,煩惱即去”,放下世間貪欲和雜念的布袋,保留一份善心和愛心,人生便會走得更加平靜、坦然,收獲也將更多。

人生的真諦,不是索取而是奉獻

有人嘲笑河塘中的淤泥:“荷之美,在於其清麗的外形、芬芳的氣息、亭亭的風姿、卓然的氣質,以致古今中外,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詞,讚其外美,頌其內涵;無數畫家藝人描其形態,繪其氣質,世人無不欣賞它,喜愛它,而你呢?卻無人提及,你什麼都沒有。”

淤泥說:“非也,荷之所有,固然多也,然吾既為泥,自無荷之清麗外形,亦無荷之內在風韻,然世人愛荷,無非其形象氣質,此類皆是荷的外在表現,世人所有的,不過是荷外在的形象,而我卻擁有它的整個生命!”

人詫異地問淤泥:“何出此言?”

淤泥說:“我有荷的全部生長經曆。荷萌芽新生之時,我分享其訝然驚喜;其尖角微露,正值青澀歲月之時,我體會其苦悶躁動;待其打起骨朵兒,含羞待放之時,我又分擔其隱藏的心事;它香飄四野,風華絕代之時,我又默享其讚譽和驚歎;待其繁華落盡,飽滿圓熟之時,我們一同分享豐收的喜悅。直至其枯萎,我仍為它擔負哺育下一代的責任。世人所享有的,充其量不過是其大開大放時的風貌,而我卻擁有它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