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此時像一個大人,背著手,站在院子中央說:“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和別人留一個餘地,一味地追求圓滿或完美,人有時也會像裝滿硬幣的撲滿一樣,被自己束縛得粉身碎骨。”
禪房裏沒有回聲,明月透過院子裏的梧桐樹,看到火紅的夕陽在遠處的群峰中慢慢地西墜。
人不應該一味地追求完滿。不完滿也是一種美好的境界,因為有很多缺失,才會有很多希望。善於包容缺失的人,也多是具有博大胸懷的人。隻有真正懂得包容不完滿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完滿。
欲望讓人迷亂,別讓欲望蒙蔽雙眼
道林禪師喜歡一個人住在樹上,與鳥巢為鄰,於是人送外號曰“鳥巢禪師”。
有一次,白居易去拜訪道林禪師,見道林禪師在樹上坐禪,於是提醒道林禪師說:“你在這樣高的樹上打坐,實在是太危險了,趕快下來吧!”
道林禪師說:“大樹雖高,但卻並不危險,隻要我小心一點,就不會掉下去;相反,你的處境才是最危險的!即使你有心躲避,但並不是每次都能躲過的,所以真正需要小心的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白居易說:“我的生活平穩,而且我是朝廷重臣,哪裏會有什麼危險?”
道林禪師說:“官場如戰場,眾人從無一心,薪火相交,難道還不夠危險嗎?”
白居易聽了禪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問道:“佛法是如何解釋的呢?”
道林禪師回答道:“做壞事使我們心智迷亂,做好事使我們心靈明淨!”
白居易聽了深感失望,說:“這些道理連三歲的孩童都明白,又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何必說呢?”
道林禪師歎道:“三歲孩童都明白的道理,八十歲老翁卻不一定會明白。”
白居易稍一沉吟,便解其意,連連點頭稱是。
世人皆為功名利祿所累,常常身處險境卻仍執迷不悟。盡管也有人明白身處危險之境,但因受內心欲望的驅使,心智迷亂,結果連自己都控製不了。而欲望的不滿足往往是悲劇的根源,正所謂“欲壑難填”,人生的災禍皆源於此。有時就連3歲小孩也明白的道理,許多人卻沉溺其中而不能自省!
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
他隻帶了一塊布當做衣服,就動身前往山中居住。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做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猶豫地給了他一塊布。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自己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要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無論如何也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了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後,他又發愁了:貓要吃什麼呢?他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讓貓跟他一樣隻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沒有辦法,他又下山向村民要了一隻乳牛,這樣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了。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自己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來照顧那隻乳牛,這樣的確很耽誤修行。於是他又下山來到村莊中,他找到了一個可憐的流浪漢,並將這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帶到山中,幫助他照顧乳牛。
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後,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妻子,我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總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一年之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這位修道者再也無法靜心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