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做人無需太貪婪:別在追逐中失去自我(1)(1 / 3)

進取、獲得,都不是壞事。人需要一顆進取的心,但是不能貪得無厭。得到總要有個度,否則就會物極必反。所以,無論追求怎樣的目標,都要把握好度,別在追求中失去自我。

勿沉溺於物欲,失去本心

有兄弟二人,一同外出經商,各賺得金錢甚豐,心裏喜悅,於是相約擇期相伴歸家。

二人在歸程中,哥哥心裏貪念忽生:錢是萬能的,上可通神明,下可使鬼役。世間所有之物,沒有錢斷然不能取得!但錢少了做事很難見效,令人困窘,現在這荒郊曠野,四處杳無人煙。我如果將他殺死,將其所賺的錢裝入自己的錢袋,此生便無後顧之憂,再也不用為生計奔波了。這時其弟心裏也是同樣的想法:我離家千裏出外經商,櫛風沐雨,異常辛苦,且利潤微薄,這裏異常偏僻,空曠無人,我何不將他殺死,取其金帛,便可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此生無憂了。

兄弟二人各懷惡意,因此言語和眼神,均現暴戾之色。

正值此千鈞一發之際,所幸兄弟二人忽然念及平日手足之情,懸崖勒馬,進而心中悔悟,各暗自慚愧,相對執手坦言:“為利不義,手足相殘,做人薄情寡義至此,與禽獸又有什麼區別呢?”

於是,二人挽手共至河邊,哥哥將錢財投入水中。弟弟說:“善哉!善哉!”而後弟弟亦將金錢棄入水中。哥哥也說:“善哉!善哉!”

兄弟相對而笑,互問:“咱們將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財棄於水中,為什麼還說善哉呢?”隨即兩人各自答言:“我們因為錢財而互生惡心,是貪欲太盛的緣故啊,以致我們欲相互為害,今天把這害人的錢財和貪欲一並丟棄,故言善哉!”

經過這番波折,兄弟兩人大徹大悟,過起了淡泊的生活,隻要有一點多餘的錢,就拿去接濟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有些人利欲熏心,終日追求錢財。因此,不免利令智昏,往往闖下滔天大禍,輕則身陷囹圄,重則家破人亡。錢為人生活之源,斷之則生命堪虞。然而謀求金錢,宜當取之於義,即使家無隔宿之糧,寧可斷炊,切忌妄取。所謂“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國法,夢裏無驚。”

世間一切錢物是為人而設,人非為錢物而生,古人雲:“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因此人們萬不可沉溺迷戀於錢物,致忘卻本心,反為錢物所驅使。

佛家有個觀點是:“有求皆苦。”人之所以痛苦,是由於所求太多、太繁雜。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雖然做不到“無求自安”,但是起碼可以采取“減法”——當煩惱和痛苦的時候,要勇於刪除一些欲望。

當減去那些對我們人生沒有什麼意義的欲望,保留那個對我們最重要的目標時,邁向成功和成熟的可能性就會越大,擁有的快樂也會更多。過簡單生活,主動摒棄一些東西是一種成熟的心態。減少並不意味著退步,隻是做了合理的減法,化繁為簡。

當然,減少也不是懶惰或不思進取,而是要剔除生活中可有可無的負累,不被名利所左右,不被物欲所驅逐,不讓生活終日忙忙碌碌,不讓健康跟不上我們的步伐。

不必為了討好別人而去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不必為了功名利祿而去刻意結交自己不喜歡的朋友,不必為了追求更多的財富而去做違背良心的事情……我們要還原生活的本真,真實體驗生活中的自由、輕鬆和屬於生命自身的意義。我們要有節奏地適當放慢腳步,給生活多做減法,這樣生活才會從容,身心才會舒暢。

減少貪念,才能遠離禍患

一個僧人在樹林中挖出了一罐金子,呆了一下,忽然驚慌失措地從樹林中跑出去,碰到兩個要好的朋友在林邊漫步。他們問僧人:“你為何如此驚慌?”

僧人說:“太可怕了,我在樹林中挖出了一罐金子!”

兩個人心裏想:“這個傻瓜!挖出了黃金,這麼好的事他居然說太可怕了,真是天大的傻瓜!”於是他們問道:“在哪裏挖出來的?你告訴我們吧!”

僧人說:“這麼可怕的東西,難道你們不怕嗎?它會殺人的!”

那兩個人不以為然地說:“我們不怕,你隻管告訴我們它在什麼地方。”

僧人指給他們說:“就在樹林最西邊的那棵樹下麵。”

兩個朋友立刻找到那個地方,果然發現了那罐金子。

其中一個人對他的朋友說:“那個和尚真是太愚蠢了,人人都渴望的黃金在他眼裏居然成了殺人的凶器!”

他的朋友也覺得僧人愚不可及,連連搖頭。

他們於是討論怎麼把這些黃金拿回家去。其中一個人說:“白天把它拿回去太過招搖,還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我留在這裏看著,你去拿些飯菜來,我們吃完飯,等到天黑了再把黃金拿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