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端的“小事糊塗”還表現在他對個人利益,對自身名利淡然處之上的“糊塗”。雖然他備受皇帝的寵信,又坐到常人難以企及的高位,但是他為官清廉,從來沒有做過貪汙受賄的事情,就是為官時應得的那份俸祿他也常常拿出一些接濟別人。以至於他百年之後,家中兒女因生活困窘,而沒錢結婚,無奈之下竟拿房產抵押給別人。當朝的真宗皇帝知道此事後,異常感動,就從皇家國庫中支出了五百萬錢把呂端家的房產贖了回來,另外又加賞了他後人不少金銀和絲綢,替呂家還清了舊賬。這樣一貧如洗的宰相,在世人的眼中又怎麼不“糊塗”呢?
呂端雖然在小事上糊塗,不愛計較個人得失,也不與他人交惡,凡事淡然處之,但是麵對國家大事時,他卻比任何人都精明睿智,高瞻遠矚。
太宗時,黨項族人李繼遷曾歸順北宋,後來叛宋,逃到西北部邊境上,並屢次對北宋進行騷擾。不過,在一次與宋軍的激烈交戰中,他隻顧與宋軍打鬥,無暇保護好自己的母親,他的母親成了宋軍的俘虜。很快,這個消息報到朝廷後,太宗就想處死這個老婦人,以示對叛逆的懲罰。當時寇準正擔任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副使,皇帝單獨召見了他,跟他秘密商量此事,準備在西北邊境上大張旗鼓地把李繼遷的母親殺掉,以懲戒那些與朝廷作對的人。
商議結束之後,寇準走出來,正巧經過宰相的辦公地被呂端看到了,呂端心想可能是皇帝和寇準商議大事,於是就喊住想要脫身的寇準說:“寇大人,本國邊境上的日常事務,我沒必要知道。但如果是軍國大事,我乃一朝宰相,你應該告訴我。”
其實,這件事情雖然稱不上是軍國大事,但寇準還是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呂端說:“這件事情如此處理恐怕有些不妥,請你暫緩處理,我馬上去覲見皇上。”
於是,呂端就來到皇帝麵前,誠懇地說:“陛下,想當年楚漢相爭時,霸王項羽抓住了高祖劉邦的父母,並想要把他們在陣前用鍋煮了,可劉邦卻說如果你一定要煮,那麼分我一杯肉湯喝吧。像劉邦這樣做大事的人尚且不會顧慮到他的父母,更何況李繼遷這樣的蠻夷叛亂之人呢?陛下今日殺了那老婦人,明日就能捉住李繼遷嗎?倘若捉不住,那隻能結下更深的仇怨,反而更堅定了他的反叛之心。請陛下三思!”
太宗皇帝深思後,覺得呂端說得很有道理,就問道:“那你說朕現在要怎麼辦?”
呂端說:“陛下,不如派人在延州(陝西延安)妥善安置李繼遷的老母,對他實行攻心戰,雖不一定能因此招降,但他母親總還在我們的手裏。”
太宗聽後,連連稱是,並說道:“呂宰相,今日多虧有你,否則幾乎誤了國家大事。”
後來,李母病死在延州,而李繼遷則在攻打吐蕃的時候中箭身亡,他的兒子歸順了宋朝。這些都是呂端“大事不糊塗”、高瞻遠矚收到的好效果。
絕頂聰明的人,不會假意裝糊塗和愚鈍,而是巧妙地把自身聰明的鋒芒隱藏起來,進而貌似糊塗,這種為人處世的境界和修養是很難得的。李白曾吟出“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的千古佳句,亦在告訴世人,一切功名利祿的得失計較都是虛妄的,不如轉而學學“糊塗”。
適當的時候做“糊塗神”
糊塗是一種境界,是似糊塗又非糊塗,似聰明又非聰明的大智若愚。有些人是真糊塗、假聰明,那是小聰明;有些人是假糊塗,真聰明,那才是大智慧。真糊塗、假糊塗個人心裏明白就行了,無需去點破,做一個明白的糊塗人反而更快樂。
唐太宗的長孫皇後很賢惠,有時還幫助唐太宗處理政務,因此深得唐太宗的喜愛。長孫皇後死後,唐太宗厚葬了她,並將陵墓命名為昭陵,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唐太宗還命人在宮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樓台,閑暇之時便登上樓台遠眺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