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唐太宗帶領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樓台,眺望了一會兒,唐太宗問魏征:“愛卿看到昭陵了嗎?”魏征揉揉雙眼,看了半天,說:“皇上,臣老眼昏花,實在看不見啊!”唐太宗心想:歲月不饒人,魏征真的是老了!於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給魏征看。魏征又看了看,對唐太宗說:“臣剛才以為皇上是讓我看獻陵(唐高祖李淵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還是能看見的。”唐太宗聽了深感慚愧,此時才知道魏征的用意所在,於是他下令拆除了宮中的這座樓台。
魏征借口自己眼花,點出了唐太宗父親的陵墓名稱,暗中告誡唐太宗:不該隻思念自己的妻子,更要思念作為開國元勳的父親,以自己的父親為榜樣,治理國家,關心朝政。雖然魏征以直言進諫聞名,但他也深知不能過於冒犯皇上。唐太宗心照不宣,明白了魏征的用意,立即改變了以前不合適的做法。
魏征的聰明就在於他含蓄的糊塗,不僅表白了自己的意思,也照顧到了皇帝的麵子。聰明的唐太宗又怎能不知道,怎能不接受呢?如果魏征直言點破,估計也不會收到如此的效果,還會觸怒龍顏,引起皇帝的不悅。揣著明白裝糊塗,不僅給別人台階下,也同時給自己準備了台階。
“難得糊塗”曆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難得糊塗,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甚至有時還要裝瘋賣傻,“自毀形象”。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功高震主不知給多少臣子招致了殺身之禍。
三國時期的劉備投靠了曹操,仍然心懷大誌。曹操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又很多疑,劉備為了防備遭受曹操的謀害就每日在後院種菜,並親自灌溉,表現出一副閑情雅致的樣子。關羽、張飛對此很難理解,於是問劉備:“兄長,你不關心天下之事卻學小人之事,這是為什麼呢?”劉備說:“這不是二位兄弟可以知道的。”二人也就沒有多問。劉備是聰明的,他不僅用糊塗之法麻痹著曹操,也為了防止人多口雜而不告知自己的二位結拜兄弟,生怕稍有不慎把其中的乾坤泄露出去,丟了性命。
一天,曹操在府中宴請劉備,劉備雖然忐忑不安卻裝作不知道曹操的用意。酒至半酣,恰逢驟雨降至,曹操突然問劉備:“玄德遊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當世的英雄,請說說看。”劉備曆數了袁術、袁紹、劉表、孫堅、劉璋等人。曹操聽後,哈哈大笑:“這些碌碌無為的人,怎能稱得上是英雄?”劉備說:“除了這些以外,我實在不知道了。”曹操說:“凡是英雄,都是心懷大誌,腹有良策,有保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氣。”劉備問道:“誰又能擔任呢?”曹操用手指了指劉備,又指了指自己,說:“天下英雄隻有你和我曹操了。”劉備聽後,大吃一驚,緊張得把筷子都掉在了地上。正好這個時候外麵打起了雷,劉備裝得很從容地俯身拾起筷子,說:“打雷的聲音都把我嚇成這樣了。”曹操笑道:“大丈夫還怕打雷嗎?”劉備說:“聖人說迅雷風烈必變,怎麼能不怕呢?”這番話不僅掩飾了自己被曹操說中後的失態,也製造了一個沒有大誌的形象給曹操看,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劉備適時的糊塗,在非常時期偽裝自己,使曹操放鬆了警覺,又在非常的場合下裝糊塗,竟然也把聰明的曹操騙過去了。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到糊塗更難。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安身立命,平安地過一生。如果連性命都丟了,理想和抱負都隻是空想。聰明人懂得及時地放低自己的身段,認清形勢,善用偽裝。正因為如此,劉備才忍得一時之辱成就三分天下。
人生是個萬花筒,人們在變幻之中要用足夠的聰明智慧來權衡利弊,以防莫測。有時,事態難以察覺不如以靜觀動,守拙若愚,這種做人的藝術比聰明還要勝出一籌。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塗是聰明的表現,人貴在能集智與愚於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塗處且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