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犯不著為小事抓狂:“糊塗”的人最快樂(1)(3 / 3)

所以說,聰明難,糊塗更難。糊塗之態做得好,勝過百倍聰明。

做人無需太較真

成功的處世之道在於要有廣闊的胸襟,為人不驕不躁,謙恭而不張揚,處事不驚不慌,冷靜而不失措。對小人的嘲諷謾罵,不慍不餒;有一顆平和之心,擁有大庸大俗的豪放與粗獷,方能行效君子之美行。於大事處以方,小事處以圓,拿捏得當,做人不能太較真。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熟諳處事不能太過較真的道理。相傳孔子曾帶眾弟子東遊,半路走累了,肚子又餓,恰巧此時看到一戶酒家,就吩咐一名弟子前去酒家討點吃的來。

這個弟子走到酒家裏跟老板說:“我是孔子的學生,我們和老師走累了,給點吃的吧。”老板打量了一下他,說:“既然你是孔子的弟子,我寫個字來考你一下,如果你認識的話,隨便吃。”於是寫了個“真”字讓他識別。孔子的弟子想都沒想就說:“這是個真字,這個字太簡單了,‘真’字誰不認識啊?”老板大笑:“連這個字都不認識還冒充孔子的學生。”於是吩咐夥計將他趕出酒家。

孔子看到弟子兩手空空,垂頭喪氣地回來,問後得知原委,就親自去酒家,對老板說:“我是孔子,行走得累了,想討要點吃的。”老板說:“既然你說你是孔子,我就寫個字讓你認,如果認得那麼你們就隨便吃。”酒家又寫了個“真”字,孔子看了看,說:“這個字念‘直八’。”老板大笑:“果然是孔子,你們隨便吃。”

弟子不服,問孔子:“這明明是‘真’字,為什麼念‘直八’?”孔子說:“這是個認不得‘真’的時代,你非要認‘真’,豈不碰壁?處世之道,你還得學啊。”

玩世不恭,遊戲人生的做法固然要不得,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對於事情太過較真,度量就會變小,容不得別人,看待周圍事物也滿目瘡痍,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尚且知曉做事不能較真的道理,我們又何必跟自己過不去,非要知道一個所以然呢?

太過較真就如同給自己戴上了高倍的放大鏡,看到的世界也不再是平坦的。一個處處較真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悲觀消極的。他眼裏看到的別人也渾身是毛病。這樣的人怎麼能夠和別人和睦相處呢?

人生就應該如同孔子那樣,不較真,揣著明白裝糊塗。對於無關緊要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上,保持一顆平常心,知足者常樂。

較真有些時候是好事,毛主席就曾經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對於事情的認知上,我們可以用較真的態度,較真可以讓我們求得更多的學問,增長更多的知識。但與人共事,萬不可較真。有些時候保持難得糊塗的處世態度,適可而止則皆大歡喜。如果處處較真不僅會使自己不愉快,而且會影響別人,可謂傷人又傷己。糊塗處世,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吃“糊塗”虧,做聰明人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肯吃眼前的小虧,為了獲得眼前的利益大打出手,甚至是兵戎相見,縱使吃得蠅頭小利也多費周折,還得罪了不少人,從長遠來看是吃了大虧還不自知,真是悲哀。人生在世,首先要學會吃虧,懂得吃虧就會在生活裏結識更多的朋友,處事遊刃有餘,心境平和;懂得吃虧,心胸坦蕩,煩惱自然不上身。這種感覺是愛占小便宜的人體會不到的。

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有一天,他收到老家堂弟鄭墨來的一封信。兄弟倆經常通信,然而這次卻非同尋常。原來堂弟想倚仗哥哥為官,讓他到當地縣令那裏說說情。鄭墨原也讀過些詩書,懂得一些道理,不是個好惹是生非之徒,隻是這次明顯受人欺侮,心裏的怨恨實在咽不下去。

原來,鄭家與鄰居的房屋本共用一牆,鄭家的人想翻修老屋,鄰居出來幹預,說那堵牆是他們祖上傳下來的,不是鄭家的,鄭家無權拆掉。其實,契約上寫得很明白,那堵牆是鄭家的。就這樣兩家打起了官司,鬧到了縣裏,尚無結果,雙方都難免求人說情。鄭墨想到了做官的哥哥。想來有契約在,再加上哥哥出麵說情,這場官司就肯定贏了。鄭板橋考慮再三,最終給堂弟寫了封勸他息事寧人的信,同時寄去了一個條幅,上寫“吃虧是福”4個大字。同時又給堂弟另附了一首打油詩:“千裏告狀為一牆,讓他一牆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何處去找秦始皇?”鄭墨接到信,羞愧難當,當即撤了訴狀,向鄰居表示不再相爭。那位鄰居也被鄭氏兄弟的一片至誠所感動,表示不願意繼續糾纏下去。於是兩家重歸於好,仍然共用一牆。這在當地一直被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