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觀察家報》有一位編輯名叫約翰。泰勒,是天文學和數學的業餘愛好者。他曾根據文獻資料中提供的數據對大金字塔進行了研究。經過計算,他發現胡夫大金字塔令人難以置地包含著許多數學上的原理。
他首先注意到胡夫大金字塔底角不是60而是51.51,從而發現每壁三角形的麵積等於其高度的平方。另外,塔高與塔基周長的比就是地球半徑與周長之比,因而,用塔高來除底邊的2倍,即可求得圓周率。泰勒認為這個比例絕不是偶然的,它證明了古埃及人已經知道地球是圓形的,還知道地球半徑與周長之比。
泰勒還借助文獻資料中的數據研究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時使用何種長度單位。當他把塔基的周長化為英寸為單位聯係。他由此想到。英製長度單位與古埃及人使用的長度單位是否有一定關係?
泰勒的觀念受到了英國數學家史密斯教授的支持。1864年史密斯實地考查胡夫大金字塔後聲稱他發現了大金字塔更多的數學上的奧秘。例如,塔高乘以109就等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大金字塔不僅包含著長度的單位,還包含著計算時間的單位:塔基的周長按照某種單位計算的數據恰為一年的天數,等等。史密斯的這次實地考察受到了英國皇家學會的讚揚,被授予了學會的金質獎章。
後來,另一位英國人費倫德齊。彼特裏帶著他父親用20年心血精心改進的測量儀器又對著大金字塔進行了測繪。在測繪中,他驚奇地發現,大金字塔在線條、角度等方麵的誤差幾乎等於零,在350英尺的長度中,偏差不到0.25英寸。
但是彼特裏在調查後寫的書中否定了史密斯關於塔基周長等於一年的天數這種說法。
彼特裏的書在科學家中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有人支持他,有人反對他。
大金字塔到底凝結著古埃及人多少知識和智慧,至今仍然是遠沒有完全解開的謎。
大金字塔之謎不斷吸引著成千上萬的熱心人在探索。
81.最古老的數學趣題
在七間房子裏,每間都養著七隻貓;在這七隻貓中,不論哪隻,都能捕到七隻老鼠;而這七隻老鼠,每隻都要吃掉七個麥穗;如果每個麥穗都能剝下七合麥粒,請問:房子、貓、老鼠、麥穗、麥粒,都加在一起總共該有多少數?
答案:總數是19607
房子有7間,貓有72=49隻,鼠有73=343隻,麥穗有74=2401個,麥粒有75=16807合。全部加起來是7+72+73+74+75=19607
(順便提一下,在這裏不必考慮為什麼把不同種類的東西加起來這個問題)。
可以說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數學趣題了。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埃及的一個僧侶名叫阿默士,他在紙草書上寫有如下字樣:
家貓鼠麥量器
749343240116807
但他沒有說明是什麼意思。
兩千多年後,意大利的裴波那契在《算盤書》(1202年)中寫了這樣一個問題:“7個老婦同赴羅馬,每人有7匹騾,每匹騾馱7個袋,每個袋盛7個麵包,每個麵包帶有7把小刀,每把小刀放在7個鞘之中,問各有多少?”受到這個問題的啟發,德國著名的數學史家M.康托爾認明阿默士的題意和這個題所問是相同的。
這類問題,在19世紀初又以歌謠體出現在算術書中:
“我赴聖地愛弗西,
途遇婦女數有七,
一人七袋手中提,
一袋七貓數整齊,
一貓七子緊相依,
婦與布袋貓與子,
幾何同時赴聖地?”
82.趣味數學之排名次
學校舉辦排球比賽,進入決賽的是五(1)班、五(2)班、六(1)班、六(2)班的代表隊,到底誰得第一,誰得第二,誰得第三,誰得第四呢?
甲、乙、丙三人做如下的猜測:
甲說:“五(1)班第一,五(2)班第二。”
乙說:“六(1)班第二,六(2)班第四。”
丙說:“六(2)班第三,五(1)班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