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地下文物(2 / 3)

鳳凰莊遺址位於四戶鎮鳳凰莊西。縣級文物保護點。麵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在1.5米以下,層厚2米。縣初步鑒定為商代遺址。

梁王城遺址位於戴莊鄉李圩村西。1957年運河興建退堤改線工程後,遺址在運河河身內。縣級文物保護點。傳說為梁王金蠻殿。城垣長、寬各約2000米,東北角可見廢墟,高出地麵3~5米。黑褐土內發現有商代、漢代陶片及鹿角、石斧、銅鏃等。1995年夏,徐州市博物館組織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曆時半年,發掘麵積650平方米。從下至上依次為大汶口文化層、商周地層、漢代地層、漢代以後地層。清理出灰坑21座,墓葬18座。其中,以3座大汶口文化墓葬和2座春秋時期墓葬為最重要。共發掘出土文物400條件,有新石器時期玉錐、石斧、石鏟、陶鼎及各種蛋殼庳杯,商周時期卜骨、銅鼎,漢代瓦當,畫像石、鐵器等。據《太平寰宇記》載:“古良城在下邳北六十裏,今其址在偃武鄉丨泇口莊南,距舊城百裏,不知何年立梁武廟於此,而俗呼為梁王城也。”另據鹹豐《邳州誌》載:“今之良成,即梁置郡之地,當時築此城用以防魏,相沿為梁王城,而後人於此建梁武廟以表厥功。”曆史上有良、良成,良城等名稱變化。周建為國,漢至唐建為郡或縣,有王、侯等封爵。就地區而言,良成(城)和武原相鄰,.良成在東,武原在西,南北朝時良成屬梁,武原屬魏,當時梁在西陲築城防魏是可能的。從出土文物看,文化遺存遠在南北朝前,遺址曆史悠久可見。

鵝鴨城遺址位於戴莊鄉山窩村穀山和陽山之間。縣級文物保護點。城址三麵環山,南為白灘,城垣東南、東北角可見高出地麵約5米的廢墟,發現有石斧、銅鏃等文物,傳為梁王兩個武將屯兵之處。據《邳誌補·山川》載:“黃石山西南三裏許為青岡山……又東南半裏為穀山……北與陽山相拱揖。西有古城,傳為‘穀城’,土人謂‘鵝鴨城’,蓋即武原城之訛也。”武原始建不詳。春秋財徐偃王為楚所敗,率民逃棲武原東山下。《邳誌補·沿革》載,自漢至晉,與良成、下邳並列為三縣。何時訛為鵝鴨城,無從査考。

寨山奶奶廟遺址位於燕子埠鄉寨山頂,有殘垣,書“水月閣”、“碧霞宮”。殘碑載明萬曆十七年建奶奶行宮事。有石壁記載1668年魯南8.75級的地震災情和日期:“戊申季夏,山東同時地震,房屋倒塌壓死人民不可勝數。較之嘉靖年壓死王槐野韓苑洛馬伯循之變為更甚。大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戊時地震。丙午舉人雷亨坤書,本主持道士栗教成勒。”1979年,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拔款,於摩崖石刻處建亭保護,定為省級文物保護點。

文物舉要

象門齒化石1976年,民工開挖西泇河時發現,共2隻。現存邳州市博物館。大者長3.66米,最粗處直徑20公分,圍粗57公分。重150多公斤;小者長1米,最粗處直徑12公分。該化石屬中更新世時期遺存,屬納瑪象化石,距今已有25萬年,是全國象牙化右之最。自解放後,境內水利工地有21處先後發現象門齒,頭骨、耳骨、蹄骨等化石,並同時發現有野豬,鹿、虎等殘骸化石。這些化石大部分在地表3~9米砂層中。考古學家賈蘭坡等將同期在睢寧、新沂、銅山、贛榆、東海等臨近地區發現的象、鹿、虎、豹、獐、羊等化石標本作對照分析,並經國家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推斷,認為徐海地區在中更新世時期可能氣候溫和,林木繁茂,是野生象群生息蕃衍的熱帶地區。如此巨型象牙化石的發現,不僅提供了自身發展曆程,而且對研究徐州五、六十萬年前的地理、氣候、水文都是極好的資料。

陶房模型大墩子古墓出土文物,共3件,反映當時先民住房三種模式:一是立麵呈長方形短簷,攢尖頂,前麵有門;左右及後牆開窗,室外門口及周圍牆上刻有狗的圖形。二是立麵呈三角形,前有門,左右及後牆亦有窗。三是橫斷麵呈園形,上有一周短簷,攢尖頂,有五道餞脊,末設門窗。其建造特點:房頂高,餞脊傾斜麵大,便於雨下泄,有門有窗,粗具當代平房格局。

石鏟、石鎬、鹿角鐮等大墩子古墓群出土文物,現存南京博物院、邳州市博物館。石鏟由輝長岩磨製,器身較笨重,光潔度差,有長方形橢園形和近犁狀三角形各種。一次出土93件,並有石斧出土。鏟、斧上端中部和兩側有凹槽,可能作捆綁木柄之用。石鎬由花崗岩打磨而成,全長17公分,中間最寬處7公分,一頭如鳥喙,一頭平如鴨嘴,尖端成的30度銳角,扁平處寬6公分。中間有安裝柄的橢園形洞眼,洞眼兩旁對稱地刻有兩個橢園凹槽,器身較光滑。鹿角鐮,長約28公分,下部寬3公尺,有2?3個犬牙狀尖,往上漸窄微彎,尖端如新月狀。這些出土生產工具與同期出土的石鑿、石杆、穿石、石鐮、獐牙勾形器以及漁獵用陶網墜、石鏃、骨鏃等,可以推測邳州先民六千多年前生產、生活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