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輪、骨針大墩子與劉林古墓群出土,現存邳州市博物館。紡輪有石質和陶塑兩種。大小不一,製作較精巧。骨針有兩種:一種長4公分,扁平狀,可能編織魚網用;一種長5公分,圓柱狀,前有光滑。後有小孔,可能用於穿線縫製衣物。此外,還發現有葛麻殘片。葛麻織物經緯分明,紋樣眾多,還發現有蘆席殘片。編成“人”字形,篾劈細勻,織工整齊。所有這些,表明邳州先民的績紡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彩陶大墩子、劉林古墓群出土,現存南京博物院、邳州市博物館。兩墓地共發掘彩陶近千件,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彩陶僅在大墩子古墓極少發現,多為下層所見碎片。碎片內口外飾紅或黑色彩帶。彩繪花紋施於器物內壁,花紋圖案有平行線紋、對弧線紋、波狀線紋、斜方格紋和斜十字紋幾種,質樸渾厚。中期彩陶發現較多,劉林墓群亦有發現,器形增泇圈足碗、鼎、三足罐、三足觚形杯、規形器、壺、器座等器皿。彩繪圖案增有帶紋(寬紋、窄紋、條帶紋)、植物花紋〔勾葉紋、花瓣花朵紋的連續圖案)、編織花紋(曲折線條紋、連柵紋、回紋、席紋、網紋)等,多施於缽、盆、罐、壺等器,利用彩色襯烘托底色。晚期彩陶器形增泇三足缽、缸形器、喇叭口罐,圈足罐、背小壺等。彩繪增泇兩三層花紋層次圖案多為連柵紋、貝紋、相同半圓紋、原始饕餮紋等。各期彩陶圖案多樣化,構圖對稱,線條園渾流暢,色彩明快,證明彩繪技法相當成熟。邳縣彩陶的發現,是江蘇省的重要發現,是我國新石器時期考古研究的一項重大收獲。
東漢畫像石刻全市發現的漢墓分布在白山、炮山、過滿山、青龍山、李圩、黃樓、楊莊、王莊、思田、黃池、山頭、大王廟、楊廟、宿羊山、郇樓,張樓等地。其中屬畫像石刻墓葬有白山、炮山、青龍山、李圩、過滿山、大王廟、楊樓等處,多成群地存在靠近山丘附近,由於被盜或開山取石,多被破壞。保存較完整的有陸井鄉白山和固子兩座,價值較高的為燕子埠尤村一座。解放後共發現80餘塊。
畫像石刻依內容分,除紋飾、圖案外,一類為賓主宴飲圖,以李圩、大王廟漢墓為代表。圖麵以廳堂為中心,賓主或飲或奕,侍者或跪或立,賓客車馬置兩側。屋宇鉤劃輪廓,粱柱雕刻禽獸或花紋,人物突出頭部上身,刻法古拙。一類為百獸圖,“李圩、炮山漢墓為代表。刻有各種奇禽異獸,有龍、虎、,鳳凰、瑞烏等。尤村漢墓的祥瑞圖和大儺圖,雕有“福德羊”、麒鱗、神獸。這些神禽、神獸,有的有翼有角,或飛或舞,可能有保護墓主升仙之意。一類為狩獵圖,以過滿山漢墓為代表。獵者持鉤,矛、戟等武器,輔以獵犬獵鷹。禽、獸、魚穿插一起構成整體。另外,白山漢墓中出土一紡織圖,圖中3人,分別作紡、織和繞線動作,與銅山縣洪樓出土的紡織圖大體相似。各類石刻技法多為陰刻,即在磨平的石麵上用陰線刻像;另一種為平麵線浮雕,即在畫像輪廓線外減地,再在迎像細部泇刻陰線,使畫像輪廓線內石麵地稍高。技藝較成熟。可能屬東漢中期遺物。
邳州市各地漢墓畫像石刻與銅山、新沂、睢寧、沛縣、贛榆、東海等市縣出土的此類石刻一起考證,其墓室結構石刻內容和雕刻技法風格都有相似之處。東漢早期少見,大都屬中,晚期遺物。這些文物為研究徐海地區漢代的曆史文化提供了大量珍貴資料。1987年縣博物館於館內建漢畫像石刻廊,共收藏37塊。
編鍾1993年和1994年,戴莊鄉李圩村九女墩三號墓和曲號墓出土文物,共兩套,分別存江蘇省博物院和邳州市博物館。存館編種為1993年發掘,共19枚,為青銅禱造而成。大部完整,少部分殘損。最大者約長32公分,最小者約長14公分。銘文多受誘汙幾不可辨識。為防止其繼續鏽蝕,1994年送南京博物院進行科學處理,目前尚在修整中。青銅編鍾與石質編磬、玉質編磬皆為古代打擊樂器,係王侯宮室玩物。編鍾出土地點曾有古武原國、郡、縣等建製,始建不詳。徐偃王曾逃遷於此。待編鍾修整後如銘文尚可辨識,對考證武原的曆史,或可提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