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地下文物(1 / 3)

古墓

大墩子古墓群位於四戶鎮竹園村。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古墓為一座方圓5萬平方米、高約4米的土堆。1963年11月12日?1964年1月8日由南京博物院首次發掘。1966年3月17日~1966年5月5日,南京博物院配合廈門大學進行第二次發掘。1976年7月~9月,南京博物院配合南京大學進行第三次發掘。三次共發掘總麵積888平方米,發掘古墓554座,共獲出土文物石器、角器、骨器、牙器、陶塑、玉雕等及其他隨葬品5652件。經專家測定,3餘米文化層有淮安青蓮崗、邳縣劉林和新沂縣花廳3個類型,下層青蓮崗文化層屬母係氏族社會遺存,經碳14測定,為公元前4496±200年,是江蘇省重要考古發現,為研究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之間的文化關係提供重要依據,《中國曆史紀年表》引為“青蓮崗文化”例證。南京博物館設專室陳列邳縣大墩子出土文物27件。其中,陶房,石匕首、鹿角鐮等先後5次被送出國外巡展。

劉林古墓群位於戴莊鄉劉莊村西南。1957年中運河複堤取土時暴露文化層。1959年、1960年經江蘇省文物考古隊兩次調查發掘,確定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縣級文物保護點。該遺址約370平方米,發掘墓葬145座,出土文物804件。其中,斧、锛、鎬、鑿等石器59件,骨、角、牙器215件,缽、罐、鼎等陶器530件,專家認為當時人類社會已進人父係氏族社會,出現了社會分工,逐步產生產品交換和私有財產。對研究我國原始社會晚期曆史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尤村漢墓位於燕子埠鄉西南尤村北青龍山下。縣級文物保護點。1966年發現,1979年春發掘。墓室東西長113米,南北寬4.82米,墓壁高9.3米。有前後兩室,後室有迴廊,室內有畫象石9塊。其中兩塊殘損,石壁、石柱上刻有樓台殿閣、車馬出行、圍獵捕撈、迎賓宴飲,屠宰庖廚及龍龜麒麟等圖案。墓誌銘文字殘缺,依稀可讀者不到百字,皆隸書。有“彭城相,行長史事呂守長繆宇”、“和平元年七月七日物故”、“元嘉元年三月廿日葬”等字,是迄今徐州地區僅見的有墓主姓名及明確紀年的畫象石墓刻。按:呂縣和彭城縣,在西漢河平元年(前冴)俱屬楚國,東漢後呂縣屬彭城,唐廢縣。宋置呂粱鎮,元置呂粱站。明置呂粱稅課局,呂粱洪巡檢司,清及民國曰集,今銅山縣呂粱鄉,證明確有呂縣建製。古墓的發掘,為文獻缺載的繆宇生平事跡,為研究漢代墓葬的形製以及漢代石刻藝術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縣博物館將墓碑集中建廊收藏。

九女墩位於戴莊鄉李圩、楊莊周圍,早年均被盜。縣級文物保護點。1982年,縣文化部門兩次發掘一、二號兩墓,墓穴長10米,寬8米,深8米,墓道長10米。墓壁鑲以木板,四周裝填木炭厚1.2米,白膏灰封泥。出土有玉璧、玉環、玉獸、玉龍、銅戈、銅車飾、銅首、銅腰扣、銅鏃、銅劍等40件,經鑒定為戰國時期墓葬。1993年和1994年,市博物館和省博物皖組織人力發掘三號墓和四號墓,從中發現銅質編鍾一套。

岠山古墓群分布在八路鎮岠山、二龍山、唐山等處。縣級文物保護點。1990年不少古墓被盜,經縣文物管理專案組追查,收繳文物793件,分銀器、銅器、鐵器、骨器、玉石器、陶器等類。其中漢代玉蟬、玉璧、銅印、銅鏡、銅帶鉤、銅編種、青釉陶塑、銅八仙等為代表文物。

車輻山漢慕群分布在車輻山、埠上山周圍。縣級文物保護點。車輻山傳說有72座皇姑墓,南北兩側曾發現漢畫象石墓和磚墓3座。後山頂部開山采石又發現10座石棺墓葬,出土一批彩陶、銅鏡及玉錢等文物,經鑒定為西漢和東漢墓葬。埠上山村東開山發掘大型畫象石刻墓,出土有陶壺、銅鏡等文物。

遺址

故子遺址位於陸井鄉西8裏處。縣級文物保護點。遺址為灰土堆積高地,麵積1.5萬平方米,高4米。內有大量蚌殼、獸骨、鹿角、陶片、網墜、紡輪等,上部有兩個漢畫像石墓。縣初步鑒定為商代遺址。

竹園遺址位於四戶鎮竹園村與小馮家之間。縣級文物保護點。遺址麵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深1.5米。發現陶片,獸骨,還有戰國時的蟻鼻錢,郢瑗和漢代墓葬。1961年,縣文物普查初步鑒定為商代文化遺址。

黃樓遺址位於車輻山鄉北黃樓村。縣級文物保護點。遺址麵積1.5萬平方米,大運河複提時發現。文化層約1.5米,下為龍山文化,出土有黑陶、石斧、骨器、網墜、紡輪等,為漢代文化。遺址大部分處於汪塘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