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肇憲上疏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皇帝玄燁南巡來到邳州。這一年邳州正鬧災荒,大村社百姓陳肇憲攔路上疏為民請命,籲請減免邳州錢糧。這件事轟動了全邳州。
從康熙四年到二十八年,邳州水災、旱災、蝗災、雨澇、地震等自然災害就發生過十二次之多。康熙七年魯南大地震,邳州“廬舍殆盡”,壓死的百姓不計其數。緊接著黃河決口,土地大部淪為澤國,連州城都坍在水裏,逼得治所(政府所在地)北遷,在洪福山前另築新邳城。大水連年不退,康熙二十四年全州有四十六萬畝土地無法下種,荒歉連年,達到“鬥米千錢”的程度,百姓剝樹皮挖草根充饑,有些地方出現“人相食”的慘景,外出逃荒的達九千二百戶。到康熙二十八年,邳州累年陳欠錢糧達二十多次。不少州官因催繳錢糧不力被撤了職(以上情況和數字均見(邳州誌》卷十四)
這次康熙皇帝南巡之前,朝廷也曾責成各州報災,派員到邳州査災,但是不少州官為了保官,多是報喜不報憂,地方災情往往不能上聞。陳肇憲這回攔駕上疏,確實辦了一件邳州百姓久已盼望的大事。
陳肇憲是邳州大村社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樂於急公好義,濟乏賑窮的鄉紳。康熙初年,山東土匪結夥南下,騷擾邳州,陳肇憲的祖父陳其悃,勇武過人,不忍百姓遭受侵掠,就召募當地鄰近的青壯年數百人,他親自任統帥,四出追剿。經過一個多月,將土匪驅逐出境。地方安寧,鄉裏無不稱頌。肇憲在前輩的教育和薰陶之下,自幼養成見義勇為的性格。他在幼年讀書時,老師評閱他的文章,就曾誇獎他才識過人,有兼濟天下之心。在他十九歲時到府裏應試,不第而歸,就立誌在家繼續苦讀,準備再赴闈場。不料第二年邳州災荒嚴重,饑民嗷嗷待哺,田野餓殍載道。年輕的肇憲目睹種種慘狀,憂心如焚。聽說康熙皇帝南巡快到邳州了,他花了幾個晝夜的工夫,寫了一份奏疏,把邳州曆年的災情和目前百姓的疾苦,陳述得非常詳細。他認真修改幾遍,謄清以後,先交給他祖父看,順便提出親自上疏的想法。他祖父讀完奏疏,沉吟片刻,忽然手指肇憲大聲喝道:“無知的畜生,怎敢膽大妄為?攔禦駕上疏,豈是我等百姓的事?冒犯天威,聖上降罪,是要問斬的。再說,此等之事責在州官,他們隱情不報,你若合盤托出,那不是告他們的狀嗎?趕快打消這個念頭。”肇憲挨了祖父的一頓訓斥,心中委屈,雙膝跪下,從容答道:“爺爺容稟,天災人禍,百姓疾苦,仁君所憂。禦駕南巡,親求民瘼,孫兒據實上奏,為民請命,正合聖意,何罪之有?吾邳災情火急,如蒙聖上開恩,蠲免錢糧,蒼生得救,免一方生靈塗炭,此等義舉,孫兒何樂不為?何況效法為國為民先賢,莫學貪生之輩,乃吾祖上庭訓,孫兒昧死進諫,樂意為民請命,雖肝腦塗地,亦當含笑九泉,難道孫兒此舉有違教誨嗎?”肇憲言罷,又伏地叩頭哭訴,懇求祖父允諾。
陳其悃聽了孫兒一派義正辭嚴的申訴,不僅沒有再生氣,反而轉怒為喜,連忙上前扶起肇憲,好言安慰道:“我原是試探你的辭令和膽量的。我亦久有此意,無奈老邁年高,精力遲鈍,爾既有此膽識,我就放心了,當仁不讓,望爾不負邳州百姓重托。”肇憲一聽滿心歡喜,又就向祖父請教禮儀細節,專等聖駕來臨準備上疏了。
且說康熙南巡,伴駕官員及禦前侍衛簇擁著禦輦從北京出發,經河北山東一路行來,不日到達邳州境內。州官下令沿途戒避,百姓閉戶,親自帶幾個官員出城迎接聖駕。離邳州城不遠的官路上,忽然前導騎馬的侍衛發現一人跪在路旁。侍衛雖然老遠就大喊回避,但那人卻跪著不動,侍衛催馬趕到那人跟前,隻見那人頭頂一張紙,口中喊叫要麵聖上疏。侍衛即忙將他拿下綁了,馬上飛報於太監。太監稟報康熙,康熙一聽百姓攔路上疏,便傳旨要接見那人。早有侍衛將那人押至輦下,太監掀起黃龍輦幔,康熙一看,原來是個文弱書生,就命侍衛給他鬆了綁。隻見那人連忙跪下叩頭稟道:“萬歲開恩,小民陳肇憲冒犯天顏,為邳州災民請命,萬望恕罪。”康熙一聽,先召邳州知州來問,州官回奏陳肇憲確係邳州百姓,違犯戒嚴命令,請聖上降旨問罪。這時,隻見康熙臉色一沉道:“爾等身為地方官,不思及早奏明當地災情,有失守土之責,下去聽候發落。”接著,又命太監呈上奏疏,康熙看了一遍,又進一步詢問民間災情,著即命令州官查災三日,據實上報。肇憲一見請命成功,便高高興興地謝恩去了。
康熙臨行前,根據邳州災情,傳旨蠲免田賦十四萬兩,夏秋米麥三萬四千石(見《邳誌補》卷十六)。陳肇憲這次為民請命,深得皇上嘉許和百姓的愛戴。半個月之後,一座紀念陳肇憲的生祠在他的家鄉修建起來了。
附:
陳原譽傳
陳原譽,字肇憲,以字行州諸生。豁蕩喜任事。康熙初,州歲告浸①,道路流尤②,積逋③賦二十餘年。長吏被劾以去者相望。二十八年,皇帝南巡。肇憲年二十餘。攝衣上疏,具陳民有五難,牧有四德。是時,肇憲以一男子瀆冒④上奏,觀者數萬人夾道悚息。已而,天顏和霽,溫諭再三,獲免租職十四萬兩,夏秋米麥三萬四千石,永除逃戶九千二百丁、水沉地四十六萬畝。蓋遭遇仁廟⑤,如天之德。然能忘身以赴不測之淵而宣上德於無窮者,肇憲力也。肇憲上疏也,其悃(肇憲祖父)知其謀,召與語良久,出不意大聲訶之,肇憲從容申晰,其悃笑曰:“是有膽,事可辦。”既歸,雨。過村舍,則已有生祠之者。肇憲悚然拒謝,終身恂恂⑥,口不言功。(摘自《邳誌補》)
注:①祲:陰陽相侵之氣,此指天災。
②冘:行走。
③逋:逃亡。
④瀆冒:瀆,煩瀆,輕慢;冒,衝犯,冒犯。
⑤仁廟:(皇帝的)善政決策。仁,古時所謂善政的標準,即仁政。廟,廟箅。指朝廷的重大決策。
⑥恂恂:謙恭謹慎貌。
民國三烈士
邳城北關外一片風光旎綺的山麓上,有三間瓦房一座,這就是中華民國期間為紀念辛亥革命烈士所建的烈士祠。烈士祠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祠堂中央高高的供桌上,擺著三位革命烈士的牌位,祠堂門外豎立著革命烈士紀念碑。這三位烈士就是徐國泰、崔道平和馬維昶。
徐國泰(1883—1911),原名夢九,字民安,參泇革命後改名國泰,字曬西。烈士係邳縣灘上南蔡莊人,父親叫徐貴方,兄弟三人,烈士居二,哥哥叫夢周,弟弟叫夢省。烈士全家世代務農,一家人辛勤耕種十幾畝土地,勉強維持五口之家的生活。烈士幼年就讀本村私塾時,學習勤奮,聰惠過人,並且性格剛烈,好打不平。烈士十八歲時,正值清朝征兵,於是他投筆從戒,當一名炮兵。由於他勤於操練,苦學炮兵技術,服役一年後就由士兵升為正目〔清末新軍軍曹)。當時在他服役的炮標第二營裏,已經有同盟會的革命組織在活動。他目擊清朝官府的腐敗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行徑,很快接受了反抗清朝、救國救民的革命宣傳。宣統元年他參泇同盟會,在兵營中積極宣傳革命。半年以後,他秘密發展同盟會會員達二百多人,被推選為炮標同盟會會員代表,由他主持辦理標內的黨務。這一年秋天,他服役期滿,回到原籍。跟他一起退伍的邳縣人還有十幾個,地方學界為他們召開歡迎會,烈士被推選為代表在會上發言。他在發言中慷慨陳詞,飽含著救國救民莫如起而革命的道理,聽的人大受啟發。他在家居住不久,又南下奔走革命。宣統三年(1911),黃興和趙聲在廣州領導起義,烈士在南京集合四十多人,他被公推為隊長,前往廣州參泇起義。在南京下關的送行會上,他向送行者表示,要戮力同心,爭取革命勝利,為國為民,不惜以身殉難。臨行前他將黨務事情委托其他同誌辦理,表示了他勇於就義的決死之心。三月廿九日,烈士等在廣州隨黃興攻打總督署。清兵最後據守在都署衙門城樓上作垂死地掙紮。同誌們幾次攻擊,傷亡甚眾。黃興組織敢死隊,由他親自帶領。烈士踴躍參泇。隊員們衝至城門,烈士在同誌們掩護下,衝到城前縱火燒城門。城門被衝開了,清兵猶依靠城內工事,負隅頑抗,和革命軍展開巷戰。隊員們英勇衝殺,激戰之中,因黃興不見,烈士與另外兩個隊員出生人死地各處尋找。到了雙門,他才發現自己受傷,但是他仍堅持戰鬥。清兵逼近他時,他奮力拚殺,還機智地奪得清兵的武器。大批清兵圍過來了,他和另外兩同誌身陷重圍,最後終於寡不敵眾,被清兵拿住。窮凶極惡的敵人在他上身用刺刀穿了十幾處,烈士壯烈犧牲。這一年,他才二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