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曆史傳說(三)(2 / 3)

黃花崗之役,當時查出死難烈士共有七十二人,但墓碑上並無徐國泰的名字。民國十七年,北伐成功,國民政府又進一步查訪烈士遺跡。於七十二人之外,又查出來十三名烈士,於是在原紀念碑東麵又另立了一塊墓碑,徐國泰烈士的名字列在十三人的開頭。後來邳縣為烈士建祠立碑,將烈士家鄉所在的區改名為國泰區。1946年,八義集建一所國泰中學,就是利用國家給烈士的撫恤金興建的。

崔道平,原名崔冠賢,原籍山東泰安。他的祖父因家貧在當地無法生活,帶全家逃荒要飯到邳縣四戶,後來就在四戶街頭落了戶。烈士的父親崔承益為了糊口,在街頭開了個小酒鋪,烈士兄弟四人,二弟冠奎,三弟冠鬥,四弟冠英。烈士幼年在四戶村塾讀書。光緒二十七年,為了生計所迫,他和三弟到兵營當兵。烈士被編人蘇軍。後來,他在軍營中秘密參泇了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他參與攻打南京的戰鬥。辛亥討袁後,他參泇中華革命黨,奉孫中山的使命,到徐州做黨的秘密工作。當時他的公開身份是小學教師。他在徐州和一位女教師叫夏芳姑的結了婚。這時正是帝國主義支持軍閥,割據混戰的時代,張勳盤據徐州,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烈士暗中發展組織,積極開展革命宣傳活動。張勳對革命黨人搜捕極嚴,烈士毫不畏懼,與敵人展開機智靈活的鬥爭。在一次密謀刺殺張勳的活動中,他不幸事泄被捕。遇害前,有人想營救他,秘密約定,看見舉槍就倒下,以便乘機當作死屍搶走。但是他大義凜烈,直立不屈。就義後葬於雲龍山北麓。徐州人為了紀念烈士,將烈士居住過的街道改名為道平路,烈士家鄉也被命名為道平鄉。

馬維擁,字升甫,邳縣河南營(民國初劃歸睢寧縣)人。與崔道平同時入伍,並一起參泇中華革命黨。他奉命到海州做黨的秘密工作,後來也為張勳部隊逮捕殺害。國民黨陳英士烈士遇難後,孫中山在上海召開追悼會,凡自討袁後為革命犧牲的烈士,都將其遺象陳列在陳英士遺象旁邊。當時馬維昶烈士遺象也被陳列在其中。邳城建烈士祠時,馬、崔二烈士同為徐國泰烈士的配享。

邳城烈士祠在解放後不久還存在,後來因年久失修,已經坍塌。可惜在十年動亂之後,祠堂和墓碑都蕩然無存了。

岠山及其傳說

岠山位於邳南八路鎮南端與睢寧縣古邳鎮接壤處,古稱嶧陽山,又稱葛嶧山。《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後漢書·郡國誌》載:“下邳葛嶧山本嶧陽山。山出名桐。”鹹豐《邳州誌》載:“葛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後漢以來直以嶧陽為山名。”相傳嶧陽山所產的桐木,是製琴的好材料,古時曾作為貢品。又據《明一統誌》載:“俗名岠山,以其與沂水相距也,今改為岠山。”

岠山山體西南東北向平列四峰,長約3公裏,寬約2.5公裏,從山腳到山頂約2.5公裏。主峰“白雲崖”高204米,為境內最高山峰;其他三峰環抱如半月。由於山峰分布較為開闊,從東西兩邊望去,山體為南北走向;從南北兩邊望去為東西走向,據《邳誌補·山川》載:“山巔有寨,寨內有泰山行宮、葛仙井、葛仙洞。”傳為東晉葛洪煉丹處。傳說葛仙井下的泉水下連東海,龍王吐出金汁玉液,供葛洪煉丹。山南麓有淵德公廟,為祭祀東漢下邳令韓棱而建。據同治《徐州府誌》載:“韓棱為下邳令時,有遺愛,民立祠祀之,至今不廢。”相傳韓棱在任內關心民間疾苦,深得民間稱頌,死後諡“楚龍淵”。民初廟宇猶存,後毀於戰火。最南端山頭為半戈山,山上有明湯明威將軍墓。據《睢寧縣誌》載,明威將軍名忠,明初為邳州衛指揮僉事(州駐軍首領),州人稱湯總兵,死後封明威將軍,葬於半戈山。其父湯和,明初將領,助朱元璋有功,後曾奉命到沿海防倭,諡封為東甌王。

民間至今流傳著關於湯總兵的故事。湯總兵的墓地,前瞻古城,後依高山,沂武交流,泗水圍繞,這裏“日受千人眼,夜覽萬盞燈”,是一塊絕好的風水寶地。傳說,湯忠活著時候就請陰陽先生為他觀風水,找一塊能一輩出一個總兵的墓地。陰陽先生為他四處奔走,白天觀山看水,夜裏觀察星象。花了約半年時間,好容易才找到半戈山這塊寶地。不料陰陽先生由於日夜操勞,眼睛熬瞎了。湯忠見了不忍,答應活養死葬,衣食優厚,把陰陽先生奉為座上客。湯忠死後,他兒子卻不象父親那樣優待陰陽先生了。最後,甚至把他趕出門了。陰陽先生一氣,趁夜掘開湯忠的墓,把骨頭撒了,連夜逃走了。這樣一走,風水被破了。從此,湯家除湯和湯忠父子以外,以後再也沒有當總兵的了。

民國十二年(1923),岠山,曾因植樹造林引起一場縱火案。岠山北郭宋莊人郭子化,在嶧陽高等小學任教師。他看到姖山、大黃山童山禿嶺,聯絡原徐州七師同學許繼諾、王如鬆、宋學珍等7人倡導實業救國,集資辦“嶧黃藝樹公司”,計劃在岠山和大黃山植樹造林。宋圩團董宋席珍得知此議後,帶頭橫泇幹涉,造謠說岠山出金子,郭子化把岠山賣給洋人了。洋人一開山,附近百姓的房屋和祖墳都得扒光。他一麵造謠惑眾,一麵暗地買人趁夜間放火焚燒郭子化等7人的房屋。郭子化等到縣衙控告宋席珍。當地百姓也聯名支持。知縣徐紹修迫於群情義憤,逮捕了3個縱火犯,罰宋席珍大洋七千元賠償這7家損失,並罰唱大戲作為賠禮。當地群眾無不稱快。

附:

周誼《葛嶧山賦》

有客駕白雲,控蒼此,慕《南華》之奇觀,效子長之遠遊①。爰②駐節於圮上,睇群山之夷猶③。但是峭壁蝰嶔④巉岩崩劣⑤。壓厚土之鴻龐⑥,摩圓靈之老壁⑦。對羊岫⑧之閑雲,贍蛤湖⑨之落日。雖無鄒山⑩之秀麗,亦有龜蒙之介直。左沂水之湯湯,右泗水之譎譎。古塚埋分蟻封,浮屠屹今人立。仙翁釋子來往乎其間;風竹,森列乎其側。淩氣勢於寒高,曾不讓乎秋色。客乃悠然而思曰:“茲非所謂葛峰山者乎?蓋不知幾千萬尺也。於是,履崔嵬,緩峻嶒伽陟汗漫,倚空冥,發孤嘯於雲端,豁遠眺於雙明。觀其平原莽蒼,濉水汪洋,折戟沉沙,衰革斜陽,亞父之孤墳今瀟灑,戲馬之層台分荒涼。泣鬼魅於青燐,走狐兔於白楊,此楚漢之古戰場也。若夫雲收翠嫩,煙斂青巒,如龜趺而風翼,若虎踞而螭盤。為樂器之所需,枕泗濱而蟥蛻此則磬石之山也。若乃斷橋蕪沒,媧石毀圮,赤鬆久仙,陸沉遺履.懷往事兮千齡,歎浮雲兮流水,茲非漢黃石公之故址耶?爾其丹青剝落,龜石淋漓,茨階議穴,蘚壁蛛絲。列槎枒兮劍戟,望翁仲兮噓欷,悼賢侯之久逝,遺父老之退思。茲非所謂淵德之舊祠耶?已而牛羊被野,夕陽下山,泉湧穀響,風洌雲漫。客乃返乎圮上,遇一仙翁,羽衣鐵冠,問於客曰:“葛嶧之遊樂乎?子徒知一時之樂,而不知數千載之下,獲耕桑之利,被衽席之安。果孰為之功耶?在普鯀堙洪水,九州為魚。天命神禹,淡距導豬。淮沂其義,徐野無虞,茲山之得名,乃表出於奧區。拯生民於墊溺,賜萬世之奠居。子曷不心神禹之遺跡,展白雲而賦諸?”客曰唯唯節,翁步雲衢,客乃作歌以係之曰:“山蒼蒼兮含煙,水浩浩今盈川,念明德之既遠,懷禹功於當年。我聖皇之禦^今恢圖於萬裏,地平天成兮神禹同軌。名山大川兮我疆我理,壯哉岠山兮雄鎮邳囷勉。”

注:①慕(南華》之奇觀,效子長之遠遊:羨慕莊子作(南華真經》時想象的豐富奇特,仿效司馬遷南北遨遊。《南華》即莊子著《南華真經》,為道家經典之一。子長,司馬遷的字。司馬遷早年遊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

②爰:乃,於是。

③夷猶:遲疑不進。

④蹌嶔:高聳貌。

⑤崱屴;高聳貌。

⑥鴻龐:亦作“龐鴻”。古代人想象天地形成以前的渾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