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曆史傳說(二)(1 / 3)

石崇的傳說

史書記載,石崇字季倫,西晉渤海南陂(今河北省南陂東)人。大司馬石苞的小兒子,生於山東青州,所以小名叫“齊奴”。石崇小時候聰明勇敢,二十多歲時,就當上了修武縣的縣令,後又任過陽城太守、安陽侯、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泇鷹揚將軍,拜太仆、征虜將軍、假節監徐州諸事鎮下邳等職務。現在下邳一帶還留有他的一些遺跡,流傳著他的故事。睢寧縣誌有:“石崇範丹墓緊靠蛟龍山”的記載,《邳州誌》引《宋武北征記》:下邳城凡三重,大城周十二裏半,其南門曰‘白門’,中城周四裏,呂布所築,南臨白門。漢建安三年,曹操引沂、泗二水灌城,擒布斬之白門樓下,又有小城,累甓堅峻。周二裏許,相傳石崇所築。州城西又有一小城,周三百四十步,相傳亦石崇所築也。”“石崇別業(即別墅),在舊城北一裏,今堙。”“大司馬石苞碑、鎮東將軍胡質(任過徐州剌史)碑、司徒王渾碑、監軍石崇碑並在大城中。(見《水經注》)石崇的金穀別館在河陽(今河南孟縣)。

在邳縣占城果園南側,邳、睢兩縣交界的蛟龍山下,故黃河北岸,有東西相距二百米大小兩個土墩,大墩在西,高二十五米,略呈正方形,墩基每邊長一百二十米,占地二十畝左右,頂部邊長五十米,上有行種地三、四畝,由於墩身被雨水衝出幾條數米深的大溝,形狀已很不規則。整個土墩大體還成平頂方錐形,狀如複鬥,遠遠望去,象是拔地而起的一座小山。世代相傳,大墩為西晉石崇墓葬,蛟龍山東麓的一個村莊叫雙古堆(雙古墩),就是根據兩個墩子起的名字。這個地方東距下邳十五華裏,北到土山三十華裏,附近的故黃河,以蛟龍山為北堤,山的南北麓,已發現不少漢、晉墓葬。根據睢寧縣誌、邳州誌有關石崇、範丹的記載和傳說,大土堆為石崇墓似有根據,範丹墓則無可考。石崇的時代距現在近-千七百年,土堆曆經一千七百年的風雨侵蝕和人們的挖掘,還存有現在的規模,當年的宏偉壯觀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從墩邊人們挖的土坑和墓身被雨水衝刷的溝壁上看,是複土夯築成堆,層層複土痕跡,鮮明清晰,隨處可見。堆是人工築成無疑。

石崇在荊州刺史任內,命手下劫掠內外客商、使者,成了富敵王國的大財主,家有水碓八十餘區,奴仆八百餘人,從下邳到洛陽布滿了他的莊園、田宅。《晉書》說他:“財產豐積,室宇宏麗。後房百數,皆曳紈繡,珥金翠。絲竹盡當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與貴戚王愷、羊秀之徒以奢靡相尚。”

西晉的統治階級在我國曆史上最奢侈、最腐朽封建統治者所有的凶惡、陰毒、攘奪、奢侈、頹廢、放蕩等等齷齪行為,司馬氏統治集團表現得特別集中而充分,而石崇又是其中較突出的代表。

富不過石崇,石崇到底有多富,據史書記載和傳說,晉武帝司馬炎的功臣何曾,他一個人一天的夥食費要花一萬錢,還嫌酒菜不好,沒法下箸。他的兒子何劭又超過了老子。另一個官僚任愷,比何劭更奢侈,王濟、王愷、羊秀又超過任愷,可他們還都比不過石崇。

石崇、王愷家裏常常大宴賓客,王愷同客人喝酒時,用美女在一旁吹笛子,如果吹得稍失音韻,就認為是大不恭敬,當席就把美女殺掉。石崇宴客時,用美女勸酒,如果所勸的客人不喝,或喝得不多,喝得不高興,也是當席就把勸酒的美女殺掉。一次丞相王導和他的叔兄大將軍王敦到石崇家做客赴宴,石崇當然仍選漂亮的美女勸酒,他們是知道石崇家美女勸酒的規矩的,丞相王導是個忠厚人,但他不會喝酒,可他為了保全勸酒美女的性命,不但一勸就喝,而且喝得很高興。一直喝到酩酊大醉,還在喝。大將軍王敦卻不然,他能喝而故意不喝。因王敦不喝灑,石崇當席一連殺了三個美女,而王敦卻仍是不喝,並毫不介意。同席的王導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責備王敦太過分了,不該這樣做。

王愷是武帝的舅父,他和石崇鬥富(比奢侈、浪費〕。王愷用麥糖洗鍋,石崇用蠟和絲絨燒鍋。王愷用名貴的中藥赤石脂塗牆,石崇用花椒、香料製成泥漿塗牆。王愷出門在道路兩旁用花絲綢做成步障四十裏,石崇就用錦緞做成步障五十裏。王愷坐的轎用十二個美女輪流抬,石崇用二十四個美女輪流抬。武帝看到自已的舅父鬥不過石崇,就暗下支持王愷,送給王愷一棵最珍貴的珊瑚樹,枝條繁茂,光彩耀眼奪目,無與倫比,而且高度在三尺以上。王愷高興的了不得,立即請石崇來看。石崇看了笑一笑,就用隨手拿的鐵如意對珊瑚輕輕一擊,就把這棵稀世珍寶擊得粉碎。王愷非常生氣,大聲責備石崇,以為石崇妒嫉他才把珊瑚打碎的,並表示十分惋惜的樣子。石崇滿不在乎地說,這有什麼了不起,馬上可以奉還,隨叫左右搬來家藏的珊瑚樹,高達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棵,而且光彩枝條,都超過王愷的那棵。王愷無話可說,隻好默默地認輸了。

武帝一次得到一件火浣衣(穿髒了放在火裏燒燒就幹淨了),打算穿到石崇家去顯示一下衣服的珍貴,可是當他打聽到石崇家裏連燒火的丫頭都穿這種衣服時,他的打算隻好暗暗作罷了。

盡管王愷和皇帝兩家合起來也沒有鬥過石崇,然而石崇卻輸在窮儒範丹手下。範丹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範丹字史雲,陳留外黃(今河南杞縣東北)人,很有學問,叫他去當萊蕪縣令,他沒有去。為人清正廉潔,生活貧苦,經常燒不起鍋,時人稱為“甑中生塵範史雲,釜中生魚範萊蕪”,而他生活得還很愉快。範丹有五個兒子,石崇沒有子女。傳說石崇和範丹有來往,石崇為了誇耀自已的豪富,在一個炎熱的夏天,請範丹吃飯。酒菜擺在一個寬敞明亮的廳堂裏,有美女掌扇扇風,勸酒,歌妓奏樂。桌麵用碧玉裝成,黃金鑲邊,四隻桌腿用四塊金磚墊上,羅列山珍海味,自不必說,石崇並顯出盛氣淩人的樣子。

範丹回敬石崇時,就沒那樣排場了,是在樹蔭下,用的粗劣的桌子,桌上是簡單的菜肴,沒有金磚墊桌腿,用四個兒子各抱一條桌腿,隨著樹蔭轉移而慢慢動著,剩下一個兒子端菜上飯,勸酒。酒過數巡,範丹對石崇說,你墊桌腿用金磚,雖然名貴,那是死寶,不能動,我用兒子抱桌腿是活寶,想怎麼移動就怎麼移動,石崇聽了,沒話可說,隻好甘拜下風。

石崇有個愛妾叫綠珠,是極美的,石崇也最愛她。綠珠貌美多姿,又善歌舞,特別是笛子吹得出了名。石崇每宴客或出遊,都把綠珠帶在身邊,形影不離。趙王司馬倫篡奪皇帝位後,他的崇臣孫秀借司馬倫之勢,向石崇索要綠珠,石崇那能舍得呢?孫秀就勸司馬倫殺石崇。石崇發覺後與黃門侍郎潘嶽暗地勸淮南王允、齊王冏發兵殺司馬倫和孫秀。這事又被孫秀知道了,於是孫秀就先發製人,假傳聖旨,帶兵撲殺石崇和潘嶽,當孫秀帶士兵到石崇家時,石崇正在小樓飲酒,綠珠正在一旁吹笛助興。石崇見到孫秀氣勢洶洶地帶兵來臨,就知大事不好,轉頭對綠珠說:“我今為你犯罪”,綠珠哭著說:“蒙君憐愛,今當效死於君前,以報大恩,說罷隨墜樓而死。石崇也被撲去殺掉。晚唐詩人杜牧詠《金穀園》詩,就是說的綠珠墜樓的故事。這首七絕是:

繁華夢盡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作者觸景生情,寫當年石崇的繁華生活,好象一場春夢,好景不長,而今隻剩下無情的流水和留戀春天野草,啼鳥在東風裏埋怨春天消逝之快,當年的綠珠也和落花一樣隨著春盡墜樓而死。寫人世變遷無常,也寄托了作者的一些悵惘和感慨。

紅襖軍黃山之戰

岠山周圍群山起伏,南麵有半戈山、羊山、龜山、東麵有二龍山、小山,西麵有石屋山、白山,北麵有十步山、大黃山、唐宋山。紅襖軍與金兵曾在此進行過激烈的戰鬥。

據鹹豐《邳州誌》記載:“葛嶧山東北有大黃山,金將紇石烈桓端破襖賊數萬於此。”

葛嶧山就是炬山,公元1129年,邳州屬金。十三世紀,金的轄地日削,女真貴族和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壓迫日益嚴重,河北、山東一帶農民紛紛起來反抗。參泇義軍的農民身披大紅,人稱紅襖軍。紅祆軍到處攻城略地,打擊豪強,殺富濟貧,深得百姓擁護。這支義軍的領袖,有河北的周元濟、益都的楊安兒、濰州的李全以及沂蒙山的劉二祖,共擁有義軍二十多萬人,他們英勇善戰,所向景從,嚴重威脅金政權。金政府官員十分害怕,視為心腹大患,曾於貞祐二年(1214)派重兵鎮壓。山東的義軍向徐州一帶轉移,途中兩軍激戰,不幸楊安兒戰死,他的女兒楊妙真武藝超群,義軍擁戴她繼楊安兒為領袖。後來,楊妙真與李全在磨棋山(山東莒南縣境內)會師,二人結為夫妻,合為一軍,就在磨棋山扯起義旗,召募義軍。楊妙真手使一支梨花槍,教授義軍戰士們槍法,日夜操練,相傳磨棋山一帶的梨花槍法就是當時楊妙真傳下來的。這支義軍戰士不到半年之內,發展到兩三萬人。劉全看力量漸大,擁兵南下,攻打邳州。邳州刺使兼徐州界都提控紇石烈桓端帶領官兵據守拒山迎戰。義軍占領了大黃山,兩軍各據山險,一場激烈的戰鬥就在這裏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