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夜裏,玉容正在房中合衣而臥,似乎聽見室外傳來一陣琵琶聲,她驚喜非常,以為是丈夫回來了,連忙起來點上油燈,把房門打幵,尋聲往外探望。借著窗欞透過的燈光,她發現窗下石楠樹旁,有一隻老猿,正抱著一隻琵琶在彈奏。老猿一見玉容開門,忽然“砰”的一聲,把琴弦撥斷了。玉容大吃一驚,“哇”的一聲,一頭栽倒在地,頓時就昏過去了。婆婆在屋裏聞聲趕出,這時玉容已躺在門口。婆婆連忙上前把玉容攙起,扶到床上。玉容麵色蒼白,人事不省。婆婆先給她捶捶後背,又用針紮了人中,好大一會兒,玉容慢慢蘇醒過來,婆婆才鬆了一口氣。扶她躺下,又燒了一碗薑湯給玉容喝了。到次日早晨,玉容才逐漸清醒過來。婆婆問她昏倒的原因,她少氣無力地對婆母敘述了昨晚所見所聞,最後歎息道:“兒媳不聞琴音已有三載了,今日老猿彈斷琴弦,不無因由,恐怕郎君在外凶多吉少,兒媳不孝,恐將不久人世了。日後郎君歸來,請為我在石楠樹下彈奏一曲。”玉容言罷,精神幌惚,不能自持,從此昏迷不醒。三天以後,玉容長嘯一聲,溘然長逝了。婆母痛哭一場,鄰裏相幫,把玉容掩埋了。從此以後,母親日夜哭哭啼啼,漸漸抑鬱成疾。一天夜裏,母親忽然夢見應曾正坐在石楠樹下彈琵琶,母親問他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應曾道:“不孝孩兒在殺場負傷,在山溝裏昏迷過去。醒來時跟前有一隻老猿,孩兒將琵琶交給它,求它給娘和玉容送個信。”言罷,起身給母親磕了頭,揚長而去了。母親醒來,知道是一場夢,哭得死來活去。從此,悲病交泇,病勢更泇沉重了。一連幾天米水不曾沾唇,雖有鄰人前來服侍,無奈藥石無效,不幾天,便與世長辭了。
清朝乾隆年間,直隸人王君錫整理過一些琵琶譜曲。他整理的譜曲,大都是湯應曾生前彈奏過的。後來到了嘉慶戊寅年,無錫人華秋蘋,綜合王君錫等人的譜曲,編寫了一本《華秋蘋琵琶譜》一書(現存南京圖書館古籍部)。該書均用工尺記譜,並標明板眼和指法。這部琵琶譜是我國刊印最早的琵琶曲集,從而證明湯應曾是我國在琵琶演奏方麵一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他對琵琶技藝的繼承和發揚以及曲譜的整理和流傳,有過重大的貢獻。
筆者為了紀念這位藝術大師,除了在地方誌中載有他的傳略之外,還寫詩詠歎。
詩曰:
不慕榮華不羨仙,願留絕技在人間。一曲清商驚朝野,《十麵埋伏》動江關。
寸草春暉寄夢幻,鍾期牙琴托老猿。司馬青衫載離恨,高山流水意纏綿。
石屋寺一一兼述麻編僧與王台輔
占城果園西南,丘陵起伏,有一座上尖下圓的山頭,象個複蓋的鬥篷,人稱鬥篷山。鬥篷山南約一裏處,又有一個小山頭叫三山。三山東麓有一座寺廟,叫石屋寺。現在寺院遺址猶存,後大殿尚在。據說這座廟始建於北魏,幾經重修,規模很大。前後兩座大殿隔成兩進大院落,前大殿供奉關公,後大殿供奉如來佛。兩殿中間右側有一座小樓,供奉著送子觀音。左側為一走廊,走廊中有州官侯紹瀛的石刻浮雕象。寺院山門上方有二塊陰紋石刻橫匾,匾上刻有“石屋禪林”四個大字。後大殿門兩邊楹柱上有“山環古寺”和“月照禪林”兩副楹聯。整個寺院,殿閣玲瓏,紅牆碧瓦,蔚為壯觀。
石屋寺西北約百米處,有一個石屋。石屋是憑一段刀削般的石坡修砌而成的。建石屋的那段石壁,有一個幾米深的山洞,洞裏有一塊由高處向外延伸的平滑石麵。一走進石屋,人就能看見迎麵而來的那塊大石頭,象個大舌頭從屋裏伸出來。“舌頭”占去屋的大部麵積,“舌頭尖”離門不過一米左右。現在石屋還在。
石屋和石屋禪林是有淵源關係的,清朝有個詩人劉日旭,寫過一首詠石屋寺的詩:
嵌空石作屋,寺以此知名。雨後山皴黛,風來樹聽笙。
禽音和梵韻,穀響襯鍾聲。但曉西來意,昏衢巨燭明。
詩的開始兩句,點明了寺廟是因有石屋才知名的,可見石屋早於寺,很可能“石屋禪林”是由石屋名命的。詩人在下麵接寫山寺景物和佛事情況。雨後山石如青黛皴染,風吹山林似笙簧鳴奏,林間鳥語與誦經音響相和,山穀林濤和鍾罄之聲襯應。在這山林佳處,石屋寺點綴其間,象一盞明燈吸引著偏僻山村的善男信女。從這些描寫中,人們可以想象到當時這裏的香火盛事。
石屋為何人於何時建造?又為何以石屋為名建造寺廟?已無從查考了,隻聽當地人傳聞,石屋和寺廟由來已久,僧眾很多,佛事鼎盛。隻是到了明朝末年,這裏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主持石屋寺的僧人在寺院裏自縊而死了。這個僧人叫什麼名字,後人也不知道,當地人都稱他麻編僧。為什麼叫“麻編僧”呢?《邳誌補》卷十六有關於這個僧人自縊的記載:
“石樓寺(即石屋寺)僧,邳州人。崇禎甲申之變,邑人王台輔集親朋哭祭就縊。僧人見之,手持一麻編,指曰:‘此常事,惡用是矜張為?’未幾,便自縊死。”
僧人見王台輔自縊,手持麻編,(有披麻帶孝,祭王台輔之意)鎮靜地說自縊是“常事”,用不著大驚小怪。自已也自縊而死。可以看出,他把臣民為國殉節,看成是情理中的常事,並且躬自蹈之。沒有非凡的膽識是不會有此盡節的義舉的。王台輔又是怎樣的人呢?《邳州誌》卷十五有下麵的記載:
王台輔是邳州人,明朝末年的太學生。當他在北京太學時,李自成攻陷京師,崇禎帝縊死煤山,他痛哭南還。到了家中,不久他聽說東平伯劉澤清和禦史王燮不恤國難,在睢寧聚眾宴會,飲酒作樂。他當即身著重孝,步行到睢寧。當麵責備他們說:“值此國破君亡之秋,正是公等臥薪嚐膽之時,公等不顧國仇君恨,辜負國恩,有何麵目見烈皇帝於九泉!”王台輔這樣慷慨陳詞,義正辭嚴,使劉、王二人理屈辭窮,無言應對。
不久,清兵又攻陷南京,王台輔見大勢已去,聚集親友,把自已家中所有積蓄盡皆散給親友鄰人,哭祭崇禎後,便自縊而死了,邳州人稱頌王台輔為明末義士。王台輔墓在象山,墓前石碑上有墓誌銘,文曰:“冰雪為骨,金石作肝。克配孤竹,作對文山。孤陽一線,獨殿歲寒。扶義殉君,不負其丹。”清康熙五十六年,邳城聖廟內為他建立了忠義祠。
王台輔和麻編僧作為平民布衣和方外之人,當國難方殷之際,他們把臥薪嚐膽,東山再起的希望,寄托於朝臣官吏身上;當他們壯誌難酬,希望破滅時,能激於民族大義,毅然為國盡節,固然有他們愚忠的一麵,但這種不屈墀苟活勇於就義的精神,確實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附:
王台輔傳
太學生①王台輔,邳州衛②人也。少孤介。崇禎末,聞宦官複出鎮,將草疏極諫,未上而京師陷③,痛哭南還。福王④立,東平伯劉澤清、禦史王燮張樂大會於睢寧,台輔衰絰⑤直入,讓⑥之曰:“國破君亡,此公等臥薪嚐膽時也,顧飲酒高會邪!”及南京傾覆,台輔泫然流涕,視其稟曰:“此吾所樹,盡此死耳。明年栗盡,集其裏黨,深衣幅巾出見之,大呼烈皇帝,北再耳拜,自縊死。或曰,乙酉五月,台輔聞金陵不守,乃攜家積糧至相山,期九月二十八日戍時死。盡散其家財,族屬至期,日設席遍邀親友作別。妻子痛哭,百計勸說,台輔望天曰:“時至矣。”大笑拱親友,入布幕縊死。(摘自《邳誌補》)
注:①太學生:古代學生。西周有太學生名。西漢太學設五經博士,弟子五十名,順帝時大為發展,太學生達3萬人。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
②衛:明代於軍事要地設衛,五千六百萬人稱衛,駐軍屯田、軍餉由屯田收人支給,邳州衛地在廢黃河以南,稱河南營,為明清地方行政區劃。
③京師陷:指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三月十九日,崇禎帝朱由檢在皇宮自縊死。
④福王:明亡之後,一些臣僚擁立朱家皇家的藩王於南京,為南明福王政權。
⑤衰絰:喪服。古人喪服胸前當心處綴有長六寸,廣四寸的麻布,名衰;圍在頭上的散麻繩為絰。
⑥讓:責備。
⑦顧:反而
⑧臬:米倉,指官府供應太學生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