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曆史傳說(二)(2 / 3)

戰鬥開始,金兵從大黃山南麓向山上攻打,李全在各山道險要處埋伏幾百個弓箭手,乘金兵攻至半山迎頭俯射,金兵首戰傷亡嚴重,退下山來。李全一馬衝下山來,乘勢驅兵掩殺,紇石烈桓端一見揮馬趕來,與李全激戰幾十個回合,未分勝負。楊妙真一見,拍馬趕來助戰,她的梨花搶神出鬼沒,越戰越勇。紇石烈桓端招架不住,敗下陣來,退守岠山。李全和楊妙真兵分兩路,一路佯攻岠山,一路直取州城。紇石烈桓端知城內空虛,急忙棄山抄近路逃往州城。李全見官兵潰逃,馬上命楊妙真調轉頭來,暫不攻城,兩麵夾擊官兵,官兵腹背受敵,軍心大亂,義軍戰士奮勇衝殺,最後絕石烈桓端隻剩下幾十名官兵,倉皇逃進州城。義軍乘勝圍攻,整整三天三夜。正當邳州城指日可下的時候,不料大批官兵從山東趕來援助,把義軍團團圍住。紇石烈桓端又開城助戰,李全見敵兵勢眾,立即放棄攻城,率眾奮力殺出重圍,重新占據大黃山,官兵幾次發起攻山,都被義軍擊退。紇石烈桓端見強攻不能取勝,就把大黃山包圍起來,企圖把義軍困死。義軍堅守大黃山,內無糧草,外無援軍,五天之後,傷亡甚眾,情況萬分緊急。李全、楊妙真決定突圍,由楊妙真作為前導,李全斷後,從西山口衝開一條血路,向西轉移,且戰且走。不料向西去約六七裏處,有一條大河,從北向南,迎麵攔住去路。這條河正是沂水,兩岸相距約一箭之地。楊妙真立即命令幾個義軍先渡過河去探聽對岸虛實,等待先遣義軍回報說對岸並無官軍埋伏時,妙真馬上決定搶渡沂水,自巳帶領一部分義軍返回掩護。金兵趕至河岸,乘義軍半渡追擊,士兵被射死溺死者甚多。等李全率眾渡過沂水後,掩護渡河的義軍幾乎傷亡殆盡,楊妙真也不幸中箭身亡。李全隻好收拾殘眾數百人,繼續向西進發。

紅襖軍英勇抗擊金兵,激戰大黃山,留下了可泣可歌的戰鬥故事。相傳大黃山和岠山間的一片開闊地,就是義軍戰士練兵的地方。

湯琵琶的故事

明朝崇禎年間,邳州有個人叫湯應曾,彈得一手好琵琶。他技藝高超,遠近皆知,傳為奇聞。人們都叫他湯琵琶。

湯應曾幼年喪父,靠母親撫養成人。應曾從小就非常愛好音律,有人彈琴,他總是象著了迷似的跟著聽。聽得人了神,就動起感情來,有時竟會鬧得啼笑失常,他聽說嶧陽山(即岠山)上生長的名桐是做琴的好材料,就特地到那裏買來一段,自已動手做了隻琵琶。終日抱著撥弄。莊上來了個彈琴賣藝的,他就留藝人在他家裏住,自己跟著學,直到藝人把所有的本事都教給他,他才放人家走。

光陰荏冉,應曾已到二十歲了。一天晚飯後,應曾正在彈琴,母親把他喚到跟前道:“兒呀!你一年大一年了,終天呆頭呆腦地拔弄這個撈什子有什麼用,還不趕早務個正業。你也該成個家了,我還能帶著你過一輩子。”應曾聽了,便放下琵琶向母親回道:“娘,孩兒彈琵琶,就是為了將來找個知音的,隻要孩兒苦學有成,不愁沒有人服侍你老人家。聽人說陳州有個天下聞名的琵琶能手,孩兒正要跟娘商量這件事,打算前往陳州拜他為師,不知你老人家心下如何。”母親一聽哪裏肯依,又是數落又是勸導。一連幾天,無奈應曾去誌已決,母親的話,他一句也聽不進去。母親眼看無法挽回,最後隻好讓他去了。臨行時,母親囑咐他,學成以後趕快回家。應曾滿口答應,拜別了母親,往陳州投師學藝去了。

原來陳州有個蔣山人,是京師名藝人江對峰的真傳弟子,當時蔣山人收了十幾個徒弟,湯應曾就拜蔣山人為師。應曾學習刻苦,技藝進步很快。蔣山人認為應曾將來能夠出息個髙手,就泇倍地培養他。經過一年苦學,應曾技藝超群,不久,名聲傳到京師,一個藩王聞知這件事,親自召見了應曾。贈他一隻用碧玉禳嵌的琵琶,命他身穿宮錦,在宮殿上彈奏。湯應曾領旨上殿,彈一曲《海青拿鶴》,隨著悠揚起傳的琴音,人們仿佛真地看到海青披羽扮鶴,繼而尋山捕鶴的形象;好象真地聽到仙鶴驚飛,海青掠草追尋,最後鶴鳴歸巢的聲音。藩王對湯應曾的絕技十分賞識,當即欽贈宮米萬斛,以供養老母。從此,湯應曾的名聲大振,成了國人皆知的琵琶能手了。

湯應曾在京師住了一年多,後來,征西將軍王某征他做幕僚,湯應曾跟著王將軍到了嘉峪、張掖、酒泉等地。每逢軍中盛典,將軍就命他彈奏琵琶助興。有一次,湯應曾為出征將士彈奏一曲《十麵埋伏》,將士們聽了,受到極大鼓舞,個個精神抖擻,鬥誌昂揚,軍威大振,播鼓出戰,一舉克敵製勝。將軍大喜,賞他錦緞寶馬,從此更泇器重他。湯應曾雖然受到如此厚遇,但平時卻矜重自持,輕意不為人彈奏。因為他感到王侯顯貴雖然欣賞他的藝技,隻不過是逢場作戲罷了,都不是真正的知音者,為了訪求知音,他決定走遍天涯。一天,他辭別了王將軍,從榆關出發,宵行夜住,走了十幾天,在一個陰霾的嚴寒傍晚,湯應曾獨自坐在酒樓上自斟自飲。他想到俗緣好遇,知音難求,不禁悲從中來,順手拿起琵琶,彈奏起來。琴音在夜空裏顯得更泇清晰,有時高亢激越,象風雨驟至,有時低沉哀怨,如思婦歎惋。最後,他彈一曲《楚漢》,音調逐漸由緩轉急。煞時間,儼然兩軍決戰,金鼓齊鳴,劍拔弩張,人喊馬嘶。突然,撥停弦歇,餘音徐響,使人頓覺哀怨而難明,淒清而悲咽。接著,楚歌四海,項王悲歌聲,虞姬恨別聲,大澤陷騎聲,項王自刎聲、餘騎踐踏聲……隻彈得驚天地,泣鬼神,隻彈得屋瓦若飛,雲水凝滯。曲罷,湯應曾放下琵琶,仰天長嘯,想起自己天涯淪落,不覺潸落淚下。

紛紛揚揚的大雪倍增遊子的鄉思,嗚嗚咽咽的琴音更添寒夜的幽清。忽然湯應曾隱隱約約地聽到有人哭泣。他凝神諦聽,腳步聲由遠及近從樓下傳來。應曾心想:如此雪夜,我在這裏人地生疏,不會有人來找我。他正要躺在床上休息,忽聽有人敲門。應曾連忙起身開了房門。他抬頭一看,見一素裝女子站在門外。那女子見有人來開門,慌忙施禮道:“聞君琴音感人,不勝景仰,願賜教尊姓大名。”應曾還禮,請她進來。那女子也不推辭,就著燈下坐了。這時,湯應曾才打量那女子年齡約二十多歲,瓜子麵皮,細白如玉,腮下淚痕斑駁,眼睛已哭得有些紅腫了。應曾先道了姓名,接著問她為何事而來,那女子忙拭淚答道:“妾身王玉容,孀居三載,老母早已謝世,無可托身,來此欲投靠舅父,不幸舅父新故。今夜聞君琴音,頓感身世飄零。妾亦粗知音律,願獻一曲,蒙君子指教。”應曾一聽大喜,連稱領教。玉容抱起琵琶,輕攏慢燃,先彈一曲《懶梳妝》,如泣如訴,悠婉動人。接著又奏一曲,應曾聽得出是《鳳求凰》。他聽著聽著,不免暗自思忖:我奔走天涯,遍訪知音,聽她琴音有意,我豈能無動於衷?一會兒,玉容彈罷,應曾連聲稱好,於是便進一步攀談起雙方的身世來。二人誌趣相投,心心相印,談得更泇推心置腹了。最後,玉容含情道:“未亡人多年蓬飄絮泊,久不欲生,今夕與君一夕話語,知君高潔,如不棄嫌,願執帚為婦。”應曾忙道:“我遍訪知音未遇,今日蒙卿垂愛,夙願得遂,不勝感激。但我家有老母,不知能否為我奉母行孝。”玉容一聽,欣然允諾,當夜二人約好,待應曾回家與母親商量好了以後,就前往聘娶。三更時分,應曾送玉容下樓安歇,次日應曾辭別玉容,星晚兼程返裏。不日應曾到家中跟母親談及此事,母親自然喜出望外,便擇了吉日迎娶玉容。婚後,夫妻恩愛,琴瑟伉儷,玉容孝敬婆母,合家歡喜非凡。哪料得幸福日子不到一年,天下大亂。邳州兵匪騷攏,民不聊生。宮府征召湯應曾從軍人伍,應曾隻得拜別老母,收拾了琵琶登上征程。婆媳泣送應曾,娘兒仨灑淚分別。哪知應曾一去三年,渺無音信,婆媳在家朝夕盼望應曾早日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