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瓜的傳說
“半莊蘿卜倚宿瓜,泇口閨女會插花”這是邳縣流行的諺語。倚宿西瓜又大又甜,馳名徐海。特別有一種叫“三白西瓜”的,白皮,白瓤,白瓜子。這種西瓜,不僅能消暑解渴,而且還能治病。夏天如果人拉痢,牛中暑,隻要連連喝上幾天三白西瓜汁,保險不用服藥自好。據說這種西瓜品種是當年韓信留下的。
傳說韓信不得誌時,曾在淮陰受辱胯下,乞食漂母。當時有一些市井無賴,不時找韓信的麻煩,尋釁鬥毆。大丈夫能伸能屈,為了忍辱待時,韓信遍訪名勝古跡,廣交天下豪傑。他在淮陰聽說下邳北控齊魯,南蔽江淮,咽喉要衝,乃兵家必爭之地,於是他決定先到下邳去。
一天,韓信收拾了簡單行裝,從淮陰乘船出發,一路星夜兼程,不幾天就到了下邳。他登上嶧陽山頂,這時正值春日晴和,風光正好,滿山桐樹已抽芽放葉。韓信披襟當風,放眼往北望去,但見沂水繞廓,兩岸平原沃野,田疇交錯,青山北橫,看去真叫人心胸開闊。韓信下得山來,歇息片刻,此時天色尚早,他繼續向北行走。走到太陽平西,來到一座山下。這座山西北高聳,蜿蜓而東,半山腰裏有一座金黃色的亭子。遠遠望去,好象一頂黃色草帽覆蓋著。山腳下農舍櫛比,炊煙繚繞,點點暮鴉投林,三兩農夫晚歸。這時韓信走得乏了,便坐下來觀看山景。眼看日落西山,不一會兒,村頭巳出現零星燈火。他順著山路,走到村口,忽見路旁有一個小茅屋。韓信想到那裏投宿,便向小屋走去。隻見小屋迎門放著一張小方桌,一老一少正在用黑白兩色西瓜子下圍棋。韓信走到門口,彎腰施禮,老人忙欠身讓進。韓信道聲打擾,走進小屋,賓主落坐寒喧一陣,互道了姓名,韓信說明來意,老人滿口答應。不一會兒,那少年出去不久送來了晚飯。韓信見老人如此好客,也不推辭,二人一起吃了飯。飯後談了些家鄉風情,話題又轉到下棋上來了。韓信忙道:“老伯既然餘興未盡,晚生願奉陪取樂。”老人一聽大喜,便取出瓜子,開始挑燈拇戰起來。下了兩局,二人平分秋色,各有勝負。第三局又擺開了。這時老人重新抖擻精神,擺兵布陣,韓信也一著不讓,步步逼緊。兩個回合過後,老人有些發慌,陣法開始亂了。這時韓信更泇沉著,慢條斯理地用手捏了個白瓜子,先在額上劃來劃去,好大一會兒,隻見他眉頭一皺,下了個絕招。走了不到幾步,老人不能支持了,敗下陣來。漸漸地,白子把黑子吃個精光。老人把棋盤一推,連稱領教。韓信忙說不敢,二人又談了些棋法陣式,方才入睡。次日清晨,老人起身種瓜去了,韓信也起來幫忙,二人把昨夜當棋子用的瓜子全都種在地裏。早飯後,韓信拜別老人又登程去了。
這一年,老人的瓜地裏,長出了一棵特別旺盛的蔓藤。老人泇工施肥,精心培育,後來這根藤上結了個特大的白皮西瓜,臥在地上足有二尺高。等到瓜熟了,老人摘下來,把全村人都請來嚐新鮮。切開一看,白飆、白瓜子。瓜子的前端,還長了半圓的黑邊。吃口嚐嚐,甜得咽人。老人把瓜子分給大家拿回收藏了。第二年春天,大家都把收藏的瓜子種下地。等到瓜熟了,都跟上一年那個瓜那麼大。一傳十,十傳百,韓信種瓜的事傳開了。幾年之後這種瓜也傳遍下邳各地。後來韓信輔劉邦建立漢朝,封為楚王,建都下邳。當地人為了紀念他,把韓信住過一宿的山叫做一宿山,時間長了,變成了倚宿山。倚宿的三白大西瓜也因此出了名。
現在你如果到倚宿山,還能看到山腳下有一處用三塊大石頭砌成的小石屋,當地人說這是當年韓信住過的瓜屋。
張良與黃石公的故事
據《邳誌補》卷二十一記載,下邳舊城西門外有一座留侯廟,黃石山東麓有一座黃石公廟。相傳張良與黃石公在下邳圯橋相遇,有一段納履和贈書的故事。《史記·留侯世家》對此有較詳細的記載。古代不少文人,遊曆下邳時,曾經留下了不少這方麵的詠古詩作。如李白的《經下邳懷張子房》: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誌士,推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
天地皆震動。潛匿遊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圮橋下,懷古欽英風。
唯見碧水流,曾無黃石公。歎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又如蘇軾的《下邳黃石公廟》:
圮上相逢南北人,三邀不倦識天真。十年卻見穀城下。寂寞同收一夢身。
兩首詩各有側重地記述了張良和黃石公相遇及其前後的主要事跡。
公元前二三零年,秦國滅了韓國。張良的祖父和父親曾先後做過韓昭侯以至悼惠王等五個國君的相。張良年少,雖然不曾事韓為官,但是作為韓國的臣民,他立誌要為韓國報仇。為了結交天下刺客,他毀家紓難,在隱士滄海君那裏找到了一個勇敢的大力士。公元前二一八年,秦皇帝東遊至陽武(今河南原陽縣),張良約大力士攜帶了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椎,在博浪沙埋伏,圖謀剌殺秦皇帝。不料卻誤中了隨從的車輛。秦皇大怒,通緝全國捉拿刺客。張良改名換姓,潛逃到下邳。在下邳東小沂水的圯橋上,張良與黃石公相遇。黃石公授給他一部書,張良熟讀這部書,後來做了劉邦的謀士,扶漢來楚,為漢初功臣,高帝封他為留侯。
上麵是有關古書的記載,下麵是邳州至今還流傳著的故事。傳說張良逃匿下邳,一天,他覺得煩悶,就信步從白門走出來,到城東南一帶閑遊。他走上小沂水河岸,隻見清澈的河水向南流去。他坐在橋頭上休息片刻。一會兒,他看見一個老人,從橋西頭步履蹣跚地走來。老人走到張良休息的地方,不料一隻鞋子落到橋堍下去了。這時,張良聽到老人喊他:“孩子!下去把鞋子給我拾來!”張良一聽頓時覺得老人無理,就有些不高興。他慢慢地抬頭一看,隻見老人須發皆白,張良見他老態龍鍾,腳步不濟,也就不再計較,給老人拾鞋去了。張良撿回鞋子送給老人,老人卻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吧!”張良一聽真火了,剛想把鞋子扔了,那知老人身子一歪,倒在地上。張良又有些不忍,忙扶起老人。幹脆就幫人到底吧,於是他一條腿跪著,把鞋給老人穿上。還沒等張良起來,老人卻轉身走了。張良見這個古怪老頭前前後後如此無理,心中倒納悶起來:他從哪兒來?又到哪兒去?我倒要看個究竟,於是他隨著老人走了一段路。老人見張良跟來了,便停下來說:“看來,你這孩子還是可以教育的,五天以後,在這裏再見麵。”張良頓時覺得這個老人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立即向前施禮道:“謹遵教誨。”說罷,二人分手,老人繼續西行。張良回下邳城去了。
五天後,張良到了原來與老人相會的地方,不料老人早已到了。老人生氣道:“跟長輩相約,你卻失約。再等五天來吧!”又過了五天,張良聽到雄雞剛叫就起身了,想不到老人又在那裏等著他了。老人叫張良再過五天再來。張良好容易又等了五天,還沒到半夜,就趕到那裏。一會兒,老人也來了,背後還背著一捆書簡。張良忙上前把書簡接了下來,老人囑咐張良道:“熟讀這些書,就可以做帝王之師。十三年後,到濟北穀城山找我,山下有塊黃石,那就是我。”老人把書簡交給張良就走了。
張良拜別老人,回到下邳,把書簡打開二看,見語多名貴,便精心熟讀。後來他輔助劉邦,興漢滅楚,運籌帷幄,決戰千裏,多得力於這部書。十三年後,張良隨從漢高帝到濟北,果然見穀城山腳下有一塊黃石。據說,張良死後,就用這塊黃石與老人給他的那部書來殉葬。
筆者征得民間秘藏《素書》一卷,不知真偽,特附後供考證。
附:
一、張商英《黃石公素書注》序
黃石公圮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傳之者誤也。晉亂,有盜發子房塚,於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與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見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黃石公見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葬之。後五百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人間。然其傳者,實黃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盡哉!
二、《黃石公素書》原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仁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於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潛居抱道,以待之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高,而名重於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