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曆史傳說(一)(3 / 3)

頓時,人們的哭喊聲交雜著雷雨聲震撼夜空,淚水合著雨水傾注在曠野裏。

後來,下邳的百姓為了不忘韓棱的功德,就把這雙靴子恭恭敬敬地供奉在下邳南門一一白門的讀樓上。每逢五月十三這天,後任縣令都帶著全城百姓到白門樓前祭奠韓公。後來,淵德公廟建成以後,這雙靴子就給韓棱的全身塑象穿在腳下。

每逢幹旱年月,下邳白姓總要到淵德公廟裏求雨。說也奇怪,每年五月十三這天,下邳一帶,大大小小總要下一場雨。人們都說,淵德公每年在這一天要審問東海龍王,這雨是龍王流出來的懺悔的眼淚。

附:

韓棱傳

韓棱,字伯師,穎川舞陽①人。初為郡功曹②。《東觀記③》曰:“棱除下邳令,視事未期④,吏民愛慕。時鄰縣皆雹,傷稼,唯下邳獨無(見惠棟《後漢書》補注)。五遷為尚書令⑤。顯宗賜劍,署曰:“韓棱楚龍淵”。和帝時位至司空⑥,封淵德公,自唐以來廟祀之。其廟碑雲:“棱平日不飲,一日,侍上而醉,帝問故,對日;‘今日為臣生日,邳人其或奠獻與,所以至此。”驗之果然。此雖出父老傳聞,要其有德於邳,邳人不忍心之可知也。前誌雲思有所洽,神有所存,豈不然歟?(摘自《邳誌補·名宦》)

注:①穎川舞陽:穎川,秦置郡名。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寶豐山東、尉氏、郾城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舞陽,縣名,屬穎川郡。

②功曹:官名。漢郡守下有功曹史,簡稱功曹,相當於郡守的總務長。

③《東觀記》:即《東觀漢記》。東漢官修本朝記傳體史書。東觀為洛陽宮中殿名。為當時修史之處。

④期:滿一年。

⑤五遷為尚書令:經五次升遷官至尚書令。尚書,始置於戰國,漢時,尚書掌管文書奏章,為協助皇帝辦事官員。

⑥司空:官名,西周始置,掌管工程,西漢時改禦史丈夫為大司空,後世用作工部尚書的別稱。

白門樓及其傳說

白門樓,為古下邳城的城樓。下邳故址,在今邳縣(運河鎮)南三十公裏,睢寧縣古邳鎮境內(一九五三年五月劃屬該縣),故址在古邳鎮西約三裏處。古下邳城,周時為邳邑。公元前335年,齊威王封成侯鄒忌於下邳,下邳始聞名於世。西漢初,韓信改封為楚王時,都下邳。東漢末年,劉備居下邳,後為呂布襲據。曹操在白門樓下擒殺了呂布。白門樓就因曹操擒呂布而更泇出名。

據唐《元和郡縣誌》記載:當時下邳“城有三重,大城周十二裏半,曹操擒呂布於白門樓,即大城之門也。中城周四裏,呂布所築。小城周二裏許,晉中郎將荀羨、郗雲所治。西南又有一小城,周三百七十步,晉征虜將軍石崇所築”。

《邳州誌》對白門還有具體的記載:“古下邳城凡三重,大城、中城、小城。大城周十二裏半,其南門曰白門;中城周四裏,呂布所築,南臨白門;小城周二裏許,石崇所築。累甓堅峻。”

石崇為西晉惠帝時侍中,後出為剌史,以劫掠客商致財產無數。曾與王室鬥富,爭為奢侈。據說他於下邳建別墅時,精心建造下邳白門,砌城門樓不用普通的磚石,全用白玉石,所以叫白門樓。下邳城雖經多次變遷重修,但白門樓始終巍然屹立,直到清康熙七年,魯南發生八點五級大地震,下邳城因地震河決,淪為水鄉’白門樓才坍塌在水裏。據《邳州誌》記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戊時,日見東方,有聲西北來,地乃大震。壞城廊廬舍殆盡,壓死人不可勝計。”

以上是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在沉沒之前,當地關於下邳白門樓還有兩個傳說:

其一、下邳白門外,有兩個大石獅子。一天,有個道士守著石獅子提醒人們說:“獅子的眼一紅,白門樓就要倒。”有個人聽了很好奇,一連好幾天,天天跑到石獅子跟前看三遍。石獅子的眼老是不紅。等他第九天又去看第三次時,他發現石獅子的眼,還是那個老樣子,一點也不紅。他要驗證那個道士的話靈不靈,就找些朱砂,用筆朝石獅的眼睛上塗了塗,石獅子的眼變成紅色,但因天色已晚,誰也沒有發現,果然當天夜裏,下邳城真的就陷了。

其二、一天,適逢下邳逢集,南北大街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人群中有一位白胡子老漢,挑著一副擔子,一頭挑著小棗,一頭挑著桃子,沿街叫賣“棗桃、棗桃!”幹叫一天也沒發市。下傍晚了,老漢把擔子放在白門樓下休息。鄉下趕集的人們都絡繹出城了,這時―個城裏老頭,領著他的孫子經過老人身邊,老漢又高聲喊叫:“棗桃、棗桃!”一連喊了三遍,老頭的小孫子要買棗吃,但挑擔老漢堅持要買就棗和桃一起買。原來老頭聽見“棗桃”的叫賣聲,就感到有些蹊蹺,這樣一爭執,老頭就象悟出點道理似的說:“好吧,我全買下來了,挑著跟我走吧。”說罷,就帶著孫子跟在老漢後麵,一齊出城去了。誰知當天夜裏,下邳就沉下去了。說是全城中隻逃出他們祖孫二人。

沉下邳,是地震災害,據史冊記載:“……七月十二日河決,邳州城陷於水。不複退。”從此,下邳城被堙沒了。

傳說,你如站在古邳東頭圩堤上,向東北望,在那碧波蕩漾的城河碧水中,似隱隱露出白色的樓閣,那就是古下邳城的白門樓。當地群眾講,那個白門樓,象有神力保護,始終離水麵三尺,一年四季,隨水起落。

土山馬跡亭

土山原來是座大山。由於宋元以來黃泛衝積,現在僅是一個低丘。土山小學就建築在這個山丘上。山頂上有個大石坑,這裏曾是當年建馬跡亭的地方。

相傳東漢末年,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保二位皇嫂困守土山。曹操愛關羽之才,派大將張遼前往勸說關羽降曹,最後達成了協議,關羽暫時歸順曹操。從此,土山留下這段傳說。清乾隆年間,地方人士為了悼念關羽,在土山上建關帝廟,廟旁石頭上,鑿有關公的馬蹄印、拴馬樁、磨刀石,並建造一座亭子,命名為“馬跡亭”。清朝末年,該亭坍塌。民國初年,軍閥張勳駐徐州,委他的幹兒商用中為營長,派駐邳縣。商用中用處理占城劣董李道陵的罰款,在土山上重建馬跡亭。亭子為六麵兩層磚木結構,主門朝南,上有“馬跡亭”三個篆字匾額。當時邳州知事李時亮為溢美商用中,為亭子題極聯。上聯是“馬跡而今聲價重”,下聯是“將軍從此留姓名”,匾額上寫“美髯遺風”四個大字。並在亭邊勒石作記。這個碑現仍嵌在土山小學門東旁的牆壁上。

關羽的傳說和馬跡亭的修建,為土山增添了勝景。人們到邳縣,都以一睹馬跡亭為快。解放後亭子失修,馬跡尚存。經過十年動亂,亭子已蕩然無存,後來,連馬蹄印、磨刀石也被開山取石的人們破壞殆盡,隻剩下一個大石坑了。

九女墩的傳說

九女墩位於戴莊鄉李圩村東,傳為梁王女兒的疑塚,邳縣至今流傳著梁王的殺女傳說。

相傳,有一次梁王與皇後到城南一處山上狩獵,不巧,正值皇後分娩,生下了一個女兒。梁王隻好安置皇後在那裏住下,過了滿月才回來。後來那裏的一座小山就叫做“過滿山”(現稱果滿山,在邳州市八義集鎮境內)

女兒長大了,梁王把她嫁給北麵的蘭陵王的兒子,為了便於回娘家省親,梁王就下令從梁王城到蘭陵開鑿了一條運河。後來,這條河就叫做運女河(現運女河從山東人境,經邢樓鄉、戴莊鄉流人陶溝河)

傳說梁王養了一窩神奇的蜜蜂,當敵兵來攻打時,梁王就擂起戰鼓,蜜蜂一聽戰鼓響便飛出窩來,撲向敵人陣地,把敵兵螫得暈頭轉向,抱頭鼠竄而逃。梁王便乘勢驅兵掩殺,常常以此取勝。有一次,梁王的女兒好奇,趁梁王外出巡狩,也學著擂起鼓來,蜜蜂果然全都飛出來了。紛紛揚揚的蜜蜂,滿天飛舞,煞是好看。梁王的女兒看見非常高興。等她看夠了,想讓蜜蜂飛回窩裏去,用什麼辦法才能讓蜜蜂飛回呢?這時,她才感到為難,因為她不曾學到招回蜜蜂的方法。蜜蜂找不到敵兵,也不見飛回的信號,就漫天遍野地飛跑了。梁王回來了,一見蜜蜂沒有了,經過査問,才知道是女兒放走了這個克敵製服的法寶。梁王一怒之下,把女兒殺死了。他本來十分疼愛這個女兒,事後雖然後悔,卻無法挽回了,便用國葬厚檢了女兒。據說,當時陪葬的金銀珠玉飾物用具很多。為了防備人們盜墓,梁王便築起了九個一樣大小的墳墓,後人稱這九個墳墓為九女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