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海渟《海渟遺稿》
竇海渟(1909~1934),原籍邳縣紅旗鄉寨墩村。5歲入家塾。8歲能屬文,斐然成章。16歲考入南京正誼中學。次年隨家徙居上海,轉人複旦附中,後讀於南洋高商。因無誌習銀行業,棄學入無錫國學專科。民國二十年(1931)考人光華大學。二十三年因病早逝,年僅25歲。
竇氏家族係清末邳州世紳。自海淬髙祖以下崇儒尊佛,詩書繼世,累中舉人1人,拔貢3人,貢生1人。其祖父竇鴻年,光緒十一年首榜拔貢,官湖北襄陽知府。海渟幼年,深受家庭影響和儒學薰陶,且具有高深的西學素養。關心世運,勵誌砥行,少懷濟世利民之誌。“洵乎少年中不可多得之材(許止淨《讀海渟遺稿書後》)。他的遺作,由其父存我於民國二十四年搜集整理,付印行世。全書分為二卷,收人論文、雜文、讀書紮記、日記、書信等共12萬言。其論文多就儒道、墨、法等諸家教義及外國哲學思想發揮其義理,據社會政情評論得失利弊。雖內容涉及遠古,卻嗜古而不泥古,識時而不趨時。諸說中尤以荀子的政治學說議論精卓。在《荀子政治學說》一文中,他認為荀子是繼孟子發揚儒學的巨擘,其主張受法家影響,為時論所歸。荀子主張性惡,源人之有欲,有欲就有爭,“故須泇以禮治”。其所言之禮,不象孔孟重在精神,而在於從物質上約束天下的法度,借以“禁暴息爭”。他進一步分析人之有欲,然後有長需;慮及後世,方能節用,才是善良行為。他批評治亂由於天命的觀點,認為社會治亂盡在人為,人可以製天,不應做自然的奴隸。人不能離群獨立,必須“群居共處,交換技能以相生養”,從而批評老子“小國寡民”社會是不合時宜的。對如何發展社會經濟問題,他肯定荀子《富國》觀點,主張“計利富民、度力授事,節用使民有餘,輕征薄賦”。在闡述荀子“法後王”主張時,他曆數吾國學術思想之衰壞:“漢武獨尊儒術,不利於諸子爭鳴發展學術思想;宋儒理學空言性理,排斥事功;明清科舉取士,白首窮經,使仕者不知科學為何物,致使國勢漫弱,西夷肆虐,吞噬我疆土,幾淪於亡國之虜。可不痛哉!”當務之急,“應當精研先秦諸子固有之文明,取其英華,參以時勢,合乎西說,折衷盡善,方能化弱為強,解危為安。”一個青年學子,研討經典而切於實用,剖析義理而不棄事功。條分縷析,曲盡其意,讀其文,可以想見其睿智英氣。其雄文才華,其英年胸襟,正如張伯英所謂”雖老於文者不過是也。“(《海渟遺稿序》)對西方學術思想的研究,也體現他不苟同流俗的卓識獨見。在《進化論與社會革命》一文中,他批評達爾文“物競天擇,優勝劣敗”之說有主觀片麵之嫌,不適於人類進化。他指出“物類求適,惟能改變個體,不能改變群體;而人類有獨立自由之誌,有不甘為劣,奮起改良其個性,並以之改進其群體。因為一人興起,可以風動社會,心力之感召,可以合千萬人之精誠。故可以能轉移社會。”他進而分析“物類生存,本無所謂優劣,若以人之主觀評說,遠古以前之動物,體巨力強遠勝今者,為什麼不能存在?而共存者隻因適於環境,而非其優者。如果人亦同例,隻有聽其自然消滅,恰為列強張目,作為侵略中國的遁詞。所以不甘為劣者爭生存的基礎是堅強的意誌。”一個中國青年學生,批評外國學術權威,能夠如此精辟,且駁論肯綮服人,實屬難能可貴。
竇海渟深感於大中學校培養人才與社會不相適應,在《儒學與中學革命》一文中,首先分析經費缺乏,有名學校擁擠,升學者不得深造,和不能升學者不得以技食力等情況,提出中學教育職業化的改革主張,並以曆代儒學耕讀並重的事實,證明教育實際生活化源於我國的國民性,是當時世界最優良最進步的潮流。他指出“中學教育是人才教育的基礎。隻有從注重實用出發培養基礎人才,才能改變士習囂張的學風,大學才能產生優秀分子。”如何實施,他主張移中學於鄉間,這樣做有四利:“有祠堂廟宇可供校舍,有農事可供習勞,生產所得可供經費,有社會可供調查研究。”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有健全人格,曉暢世勢國情,能讀能說,能走路,能當兵。”這種設想,體現了他關心國家前途,改變教育頹風的胸懷,而且符合國情,是可行的,與解放以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其精神也是相一致的。
竇海渟目睹列強瓜分中國種種事實,常警惕於帝國主義亡我之心。在他的書信和詩文中每以救亡圖存相勸勉,如《與通甫書》中,“滬戰忽起,輾轉避難。戰區同胞被禍猶慘。消息傳來,如立刀俎,參觀同類之被磔。十九路軍戮力抗戰,出奇製勝,國民一份子應共謀禦侮。”在《獻給過年的朋友們》一文中,他大聲疾呼:“去歲炮火之聲猶在耳,閘北焚殺之慘猶在目。況日人得寸進尺,亡國之禍,就在目前,魚處沸鼎,燕巢危幕,諸君應以台灣為鑒,急起從事於救國工作。”在《與汪立人書》中,他痛斥“時流碩彥”醉心於“外來貨”,“垂涎西方物質文明,全無虛己求實之心,是亡國理論,喪失民族自尊心。五千年神明華胄,頹靡至此,少有人心能勿痛哭!”在《有感》一詩中,有“神州未複士堪羞”、“報仇雖有楚三戶,惟恨無人快著鞭”之歎。《中秋風雨無月戲賦》:“蕭蕭風雨滿城愁,彌漫彤雲未肯收。想是人間正朔改,嫦娥也欲廢中秋。”同仇敵愾,憂國憂民之心情躍然紙上。
竇海渟崇拜德國古典唯心主義本體論。認為自然界〔即“現象”)的一切規定性(因果關係等)都取決於人們認識。物象改而本質不改,世事變而道理不變。此哲學上的本體,即佛所謂業力法力,儒所謂仁與己。基於此種觀點,他認為蘇俄五年計劃之成功是極端專製之結果,非民德增迸之成績。民德未淳,共產何由實現?“一·二八”滬戰中,大學生倡議罷課聲援,他認為罷課不足以救國,應當埋頭讀書。體現了他的階級和思想的局限性。
觀竇海渟短暫一生,齠齔苦學,枕史箝經;長有進益,陶鎔中外。砥誌礪行,熱血壯懷。方當睿智英發,不幸夭折,誠堪令人惋惜。
附:《海渟遺稿》選注
《與黃通甫書》之六
此次變①出非常,其手段之野蠻實非近世史所有,可悲可憤。舍間目前未動,惟緊縮生活,鍛練身體,培養知能以為應變之資耳。嗟乎通甫,時至今日,夫複何言?國將不國,家於何有?吾儕幕燕釜魚②,寧不自愧,刻各校已有罷課之議,教職方麵頗不謂然,某先生登台演說,竟有多數作聲嘶之,阻其發言者。鳴呼,孰無熱血,孰無天良,今日何日而猶意氣用事,人心如此,前途何堪設想。雖然,究竟罷課何以救國,弟誠百思不解也,人之謀我,積數十年之預備工夫,乃驟然發於一旦;吾輩叫囂隳突,何損於人,何益於己?徒為強鄰齒冷乎?弟謂真欲救國,正當埋頭苦幹,士縛③精於學,農工殫力於生產,軍政界殫力於組織訓練建設,更新蓄養精力,期以十年④或足以為圖存計,若內部先自衝突,徒耗其力耳。孤憤填膺,筆難盡述,北望燕雲,無淚可灑,兄其何以教我?
注:①此次變,指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上海事件。
②幕燕釜龜:語出南朝粱文學家《丘遲與陳伯之》:“魚遊於鼎鑊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比喻身處危難邊緣。
③殫:竭盡。
④期以十年:春秋末年,越為吳滅,越王勾踐屈服求和,臥薪嚐膽,任用範蠡、文種等人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吳國。
張南冥畫師及其詩稿
張南冥畫師,邳州市紅旗鄉耿埠村人,現年85歲。畫師幼年攻讀經史子集,後在上海美專從名師專攻山水,畢業後曆任中學美術教師四十餘年,1948年後在上海周浦中學任教,晚年參與上海市政協文史、詩畫等組織活動。抗戰幵始,他輾轉於蘇、皖、豫、陝、甘、川、鄂、湘間,曆時八載,行程萬裏。於顛沛流離中得覽祖國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凡雄偉險峻幽渾秀麗之處,無不心摹手追,繪其形狀,寄之吟詠。他的山水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師法自然”,“以造化為師、《張南冥學畫一得》)。在他的筆底,有北方的雄奇險峻,渾厚磅礴,又有南方的雲水迷濛,玲瓏秀麗。傅抱石先生在《新華日報》上撰文譽為“筆墨蒼勁”。作品多次在徐州,上海、南京、南寧、揚州等地展出。多件參泇國際交流。筆者1947年就讀於徐州中學時曾受教於畫師,1983年應邀參觀畫師在徐州舉辦的鄉情畫展時,曾感賦一律相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