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著作評介(三)(1 / 3)

附:〔《晚香堂詩草》選注〕

大水

陰雨連綿際,沂河決口多。洪波無畔岸,大澤舞黿鼉①。人傍山頭走,船從市上過。籲嗟河盡沒,奈爾眾生何!

荒年行

去年四月麥始熟,群盜如狼遍地來。五月麥空賊乃去,六月大水複為災。家家盡把耕牛賣,先償官糧後私債。剩有餘資好度荒,圩捐兵費又科派。如此空囊能有幾,老幼無食臥不起。忽見隴頭麥又黃,老農喜曰吾生矣。

彌盜詞

盜本是吾民,民胡能為盜?此中有真機,請為識者告。性是人所同,善為民所好。不用多殺傷,不用勤訓譜②。饑寒無驅迫,仁義躬化導。但飽太平粟,誰肯複為盜。

看鄉會俚詞四首

街前街後歡鑼鼓,妖妖兒童男作女。柳腰一擺歌未終,滿路金錢撒如雨。

有個僧人稱巨首,帶著婆娘不嫌醜。隨來更有賣骨人,忽後忽前離地走。

紅鼎縣官獨木轎。黑衣小兒前嗬導。相逢不敢嚇鄉民,隻願人人開口笑。

前頭獅子一聲吼,東倒西歪人亂走。果然大小盡如狂,相習成風今已久。

注:①黿鼉:黿,爬行動物大鱉,生活於水中。鼉,即揚子鱷。獸,俗稱豬龍婆。

②訓誥:訓誡,誡勉。

呂家驥《質廬詩草》

呂家驥(1908—1939),邳城南呂家場人。光緒間秀才,曾執教於東徐書院。後考入南京江蘇師範。畢業後任邳城高等小學堂校長,宣統元年創辦洪福山樹藝公司。著有《質廬詩草》,取其為人“素性質直"(自序語)之意。全書共收詩282首。

呂家驥生於清末民初,其間清廷腐敗,列強侵淩,軍閥割據,生民倒懸,邳州連年水災。先生目睹災民流離貧病慘狀,寫下了不少記載災情的詩歌。

《戊戌邳州大水歌》反映了光緒二十四年邳州洪水連年淹麥的嚴重災情。

詩歌開頭:“去年五月穀不熟,今年五月又災穀”,概括了洪水淹麥,造成連年饑饉的嚴重災情。“堤無岸”的運河、沂河,武河諸水“爭橫流”,“方二百裏”的邳州“江湖滿地”,淪為“河海行潦”的澤國,可憐“哀鴻”遍野,嗷嗷待哺。作者看到洪水肆虐,人民流亡的慘景,雖有拯救斯民的懷抱,無奈“徒手難援”,隻好“與二三野老繪一幅流民圖”,呈請“當道”,希望他們能夠興修水利,為民除患。但官吏往往借督辦河工為名,做些勘察、規劃的官樣文章,實際上卻敷衍塞責,從中侵漁中飽,哪有心思想根治水患,為民興利除弊呢?這種情況,詩人在另一首《辛亥邳州水災》中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詩的開頭,分析了當時的地形水脈,指出“上源西北水無歸,下源東南河身窄”的缺陷,容易造成”暑雨秋霖易滿溢”的嚴重後果。隻要疏通“塞窒”,就不怕“噴浪”的洪水,這是根除水患的“遠謀”。但當時的官吏雖然也作勘測,也曾興過“導淮導沂”之議,但隻限於口頭上議論,即使把“治水策”說得“口若懸河”,終“未見實行”,不顧什麼“下民蕩析多離居”,又怎能起而解民於倒懸呢?

邳縣有句老話:不怕歉年,就怕連歉。光緒二十五年,這一年洪水未退,影響冬麥下種,致使邳州饑饉頻仍。泇上瘟疫流行,百姓流離失所,十室九空。作者目睹此景,以極端悲憤的心情,寫下了《己亥邳歲大荒歌》描繪了“去歲水為災”今年“瘟神相逼而來”造成廬墓東流的災區慘狀,刻劃了“鵠麵鳩形”的饑民形象。他們“餐風宿露”,“售兒鬻妻”,連官府也被迫“緩科目,停財賦”。雖也曾有賑濟救荒的“施惠”,散布些“移民移粟”的空談,但杯水難解“轍魚困迄”,空談更改變不了“薪桂米珠”的現實,致使“方二百裏”的邳州“窮黎嗷嗷待哺,白骨委積”。伊誰之過?作者歸罪於“幹天之怒的“裔梁過度之人”,這種“過度”,意味著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意味著地主豪紳的殘酷剝削。

呂家驥寫了不少諷詠時政詩作,以《乙卯國恥歌六首》較為突出。作者在這組詩歌的序言裏,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承認日本廿一條,喪國辱權,莫此為甚。”一語道出了袁世凱複辟帝製賣國求榮的性質及其嚴重性。《官吏國恥歌》旨在揭露官吏“魚肉百姓”“作威作福”。這些“大官”、“小官”配戴起“嘉禾"、“文虎”勳章,衣冠楚楚,好不威風,但在入侵的敵人麵前,卻“膽戰心驚”膽小如鼠,充分暴露了“外強中幹”的本質。《士子國恥歌》則有批評,有勸勉。作者指責當時讀書人“浮誇”成風,隻會“放言高論”,而對日寇的“哀的美敦書”卻噤若寒蟬,“毫無抗拒”。最後指出“中原若沉論,斯文亦墜緒”’提醒人們注意這一嚴重後果,鼓勵他們“勿自餒自炫”,起而拯救國難,做邦國的“彥士”。在《農夫國恥歌》、《工藝國恥歌》、《商賈國恥歌》、《個人國恥歌)等四首中,作者則重在喚起同胞,抵禦外侮,洗雪國恥。每首詩歌在揭露日寇侵華罪行之後,列舉我國曆史上為民造福、為國除患的誌士仁人為榜樣,要大家學習“勵誌畎畝”的陳勝,效法魯班製造抗敵“利器”,象弦高那樣毀家紓難,做“無愧父母之邦”的血氣男兒。在這組詩歌中,作者有對敵人的揭露,有對人民的鞭策鼓勵。值“國步艱難”之際,他滿腔激情,滿懷信心地喚起民眾共赴國難,表現了他拳拳的愛國之心。

在《己未感時》一組詩裏,充滿對國內軍閥割據“沸騰國事”的憂慮。連年軍閥混戰,“戎馬幹戈”,弄得“桑海翻新”、“中原板蕩”。“誰將鷸蚌利漁人”,是那些“封豕長蛇”般的大小軍閥,他們憑借“河山”之險,構築“新壘”,致使“荊棘銅駝”,“蕭牆患起”;誰人坐視“生靈塗炭”,是那些“城狐社鼠”般的大小官吏,他們“空談政治”,“醉生夢死”,哪裏顧得“國步顛連”,“生民水火”?值此“列國垂涎”、“瓜分豆剖”之秋,作者大聲疾呼,凡我“東亞主人”,要象上疏的賈&投筆的班超,矢誌的祖逖那樣,起而做“匡時鐵漢"、臥薪嚐膽,奮思“鉛刀一割”,共挽“猿鶴蟲沙”的厄運。全詩切中時弊,語言剴切,憂國優民之情溢於言表。在《紀洪憲》、《紀黎副總統繼位》、《複辟》等詩中,作者對當時的竊國大盜,作了有力的揭露和鞭撻。袁世凱為了恢複“翎頂”,強奸民意,策劃“籌安會”,泡製“推戴書”,結果八十三天新皇帝,“進退兩難民塗炭”。黎元洪在“四麵楚歌”聲中不顧“大難”將臨,“粉墨登場”。作者指出“袁氏心腹布滿朝,尚難共任此艱钜”,黎氏“縱有旋律乾坤”的神力也難“稍振陽綱”,難怪作者諷剌說:“人為總統上祝詞,我為總統說險阻”了。辮子大帥張勳不顧“眾口指責“,頑固地擁立溥儀,複辟帝製,結果“未滿旬日滿人走”。作者憤怒地痛斥這些“功人”、“功詢”,都是些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

作者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等惡勢力深惡痛絕,對受苦百姓憐憫同情;但也應該指出,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對風起雲湧的民主革命運動不可能做出正確評價。他認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是“牢空無主”,說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潮是“陣陣雌風”,視新興勢力為“黨人爪牙”之患,認為廢科舉是“因噎廢食”,……反映了儒家的正統觀念和守舊思想。

附:〔《質廬詩草》選注〕

戊戌邳州大水①歌

去年五月穀不熟,今年五月又災穀。前夜五月二十二,雨瀉盆今風拔木。雷轟耳,電閃目,農夫谘嗟秋難卜。果爾蛟之族,龍之族,雨師延客客不速②。運河爭橫流,沂武無歸宿。隄無岸,澤無畔。山瀑湖瀑助浩瀚。河伯③逞縱橫,波神遊汗漫④。廬塞望洋皆浩歎。江湖遍地共抵腕,方二百裏普浸灌,豈獨一鄉一邑淪河漢。問狂瀾何人推例,慨斯民河海行潦。遊水滔滔大溝壑,哀鴻吸散⑤心如埼。嗟我徒手難援溺安瀾,虛存此懷抱。煙鄉水國中,相與二三野老,繪一幅流民圖,貢諸各當道。更增補《水經注疏》河渠備考。

辛亥⑦邳州水災

辛亥七月初七日,邳河是岸皆決裂。是年八月初七日,邳州是岸又決裂。一月大浸敵巨災,駭浪驚濤嗟頂滅。灩預⑧如馬複如牛,上下千裏皆漏泄。連年河伯降奇禍,黿鼉蛟龍太繁夥。橫流沂泗溢灘濱,大陸沉沉盪舟舸。一方昏些⑨類襄陵,循吏⑩勘水無結果。有雲疏通順水脈,有雲築隄護川澤。習聞導淮與導沂,未見實行治水策。賈讓三事口懸河,測得源流便塞責。上源北西水無歸,下源東南河身窄。暑雨秋霖易滿溢,連年水災十之七。每當汛濫悔後遲,待到潮退又安逸。下民蕩析多離居,澤國反賴小撫恤。安瀾若為永遠謀,不患噴浪患塞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