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貞,乎從奠取山不、圖三邑。”丁山說:“奠應是北鄭,若‘乎取山不、奠、圖三邑的山不’,即《禹貢》的‘至於大坯’。圖即《衛風》‘清人在彭’。奠即邶鄘衛之鄘。”則商湯初年之丕,在今浚縣大住山,即《禹貢》之大恆山。《史記·夏本紀》亦取之《禹貢》。丕人後南遷至滎陽之邦阜,又叫邳上或丕山、大邳山。商代中葉遭到商王武丁的征伐,才被迫東遷山東之邳鄉。周成王時青銅器《麥尊》銘文曰:“王令辭井侯,出勁,侯於井。”井侯即邢候,初封地在成皋邢丘,劾字,王國維、郭沫若皆釋為“任”,其後劉節、陳盤等人從其釋,並確認銘文中的“任”即《水經注》中的“大住山”。但應為滎陽縣西北汜水鎮之大恆山,亦即古成皋之大仔山。《殷過文字丙編》上輯有一卜辭:“庚申卜,王貞;餘伐不?”“辛酉卜,殷,羽壬戍,不至?”王獻唐以不即邳國,則丕遭伐東遷。
丕人被商朝所迫,才東遷山東邳鄉,在今沂水縣。《後漢書·郡國誌》:東莞有邳鄉。《水經注·沂水》:“沂水東南流,逕邳鄉東,東南注於沭。“《山東通誌》卷三十六疆域誌第三古跡三沂水縣:“邳鄉城在縣北,俗謂之半城。”
1954年,山東峰縣文化館曾收集到戰國初期二件銘文相同的青銅器邳伯曇,銘文雲:“惟正初吉,丁亥,不白(邳伯)夏子自作尊曇,用祈眉壽無纊,子孫永寶用之。”嶧縣在今棗莊市南峰城區。其西鄰即薛城區,為薛國所在。《竹書紀年)栽:“梁惠王三十一年,郢遷於薛,改名徐州。”則沂水之邳國即在戰國初年由沂水之邳鄉南遷至棗莊之蜂城,其南鄰則為江蘇邳縣,為漢代下邳縣故地。(水經·泗水注》:泗水“又東南過下邳縣西,泗水曆縣,逕葛嶧山東,即奚仲所遷邳峰者也。細水又東南逕下邳縣故城西,東南流,沂水流納注焉。”《漢書·地理誌》東海郡下邳注:“葛嶧山在西,古文以為嶧陽。”又“臣瑭曰:有上邳,故曰下邳。”則邳國地跨今棗莊市嶧城區及薛城區的南部,應作上邳。《王子侯表》有上邳侯郢客,楚元王子。
《左傳》定公元年記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奚仲遷於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乃是回憶追敘的話,其實奚仲遷邳乃在河南浚縣大僅山,如果遠在山東和江蘇交界之下邳的話,便構不成因嫵、邳叛商,商受到威脅,才幾次大力征伐邳國,這時邳國乃在滎陽北之丕阜,商末才東遷山東沂水縣北之邦鄉,周武王便就地封邳伯於此。到戰國初年才又南遷嶧縣之邦,是為上鄭,故部伯橐即出土於此,可見不是偶然的事。則邳並非遷在薛國之內。舊史學家不察,往往揉合薛、邳為一國,其實薛、邳兩國並列相依。後齊滅薛,以封孟嚐君田文為薛君,楚又滅薛,又占領邳國即下邳之地,故《準南子·兵略訓)說楚“東袠郯、邳”,梁惠成王三十一年即楚宣王三十年,邳遷於薛,因邳國一向聽從於楚,故楚國占領邳國即下邳之地,而強遷邳國於故薛國東部之地,叫上邳。若然,則邳國由沂水邦鄉南遷應在今江蘇下邳縣。以後才被楚迫遷於薛國東境而為上邳,作為與齊國的緩衝地帶的楚附庸國。(漢書·地理誌)下邳注引應劭說:“邳在薛,其後徒此,故曰下邳。”說與《左傳》相違。
邳國之亡,當在楚頃裒王時,《史記·楚世家)栽:“楚頃裏王十八年(前281),獵人向頃裒王獻擴境之計說:“故秦、魏、燕、趙者,麒雁也;齊、魯、韓、衛者,青首(水鳥)也;鄒、費、郯、邳者,羅鷲也,外其餘則不足射者。見鳥六雙,以王何取?”到頃裏王二十一年,楚都郢都被秦將白起所攻取,楚國被迫北遷於陳城,與魏、韓、趙、齊相倚賴以抗秦,楚國西境、南境全被秦國所占領,故楚國不得不向其東鄰諸小國如魯、邳、費、邾、小邦等國去打主意,向東擴張領土來彌補其西疆南疆的損失。故“楚頃裏王在位時征之”,大約因齊、秦的幹預,而暫時未能滅邳。到楚考烈王二年(前261〕,攻徐州(薛城)後順便滅亡了弱小的邳國。
《史記·高帝本紀》五年正月:“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徒為楚王,都下邳。”則邦國被視為楚地,當為楚所滅。同書(留侯世家廣《韓信傳》、《灌嬰傳》、《靳歙傳》亦屢言下邳。《元和郡縣誌)卷十:“至秦曰下邳。”是秦已立縣。並非《水經·泗水注》所說的“漢徒齊王韓信為楚王,都之,後乃縣焉。”
何光嶽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曆史研究所副所長,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著有數百篇(部)論文和專著。
附二:
邳伯曇考
一九五四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收到嶧縣文化館送來銅曇二件。器高28.5厘米,口徑21.3厘米,腹徑36厘米。口緣環有銘文,為:
“隹(惟)正月初吉,丁亥,不白(伯)夏子自乍(作)尊懸,用蘄賞(眉)壽無強,子‘孫’永寶用之。”
兩曇同銘,其一“子”字似無重文。大腹,上為細鉤曲紋,中為蝶地紋一道,接以垂葉紋,內作潘地。製作規整,殆戰國初期作品。一橐缺環一。
“不”為國名,古文不、丕一字。丕旁泇邑為識,即後之邳字。“夏子”為器主名。水經泗水注引晉太康地記:
奚仲遷於邳,仲地居之,以為湯左相。其後當周爵稱侯,後見侵削,霸者所絀為伯。任姓也(原文似有脫誤)。似銘文「邳伯」之伯,在此可釋為爵號。惟霸者自霸,無須絀人之爵;即絀,仍可在國內自尊其稱。周金文中早期各國稱王者數見,何況於伯?何況東遷後已入戰國時期?殆仍金文習見伯仲之伯。五等爵號之組成,出於戰國五行家,本不合實際也。以“不”為邳,試以史地征之。春秋昭公元年左氏傳:
……過則有刑,猶不可壹;於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商有妷、邳。又定公元年傳:
薛宰曰:薛之皇祖居薛,以為夏車正。奚仲遷於邳,仲地居薛,以為湯左相。
由昭公元年傳觀之,商代邳與嫵國同叛,勢力頗大。由定公元年傳觀之,奚仲初居薛,後遷邳,由其嗣喬仲虺(據左氏傳杜注)居薛,為湯左相。是邳、薛同屬奚仲之後,薛為商王朝服務,邳則不爾。
邳之主要區域在江蘇北境邳縣,薛在山東薛城縣(戰國前屬滕縣)。周代薛國故城遺址,今尚為極大村落,出土周、漢文物。若仲虺故城,據水經泗水注引晉書地道記,在此城西三十裏,屢經勘查,、其地無從證實。按今縣界,邳、薛中間隻隔一蜂縣,相距非遙。“漢代邳名下邳,漢書地理誌東海郡下邳注:
臣瓚曰:有上邳,故曰下邳也。
上邳不見漢誌。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有上邳侯,惠帝時封,為楚元王子郢客,至文帝元年國除,後時漢誌因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