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名分為上下,不自漢始。史記高帝本紀五年正月:
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徒為楚王,都下邳。
同書留侯世家、韓信傳、灌嬰傳、靳欽傳亦屢言下邳。元和郡縣誌卷十:“至秦曰下邳”,是秦已立縣。水經泗水注:“漢徒齊王韓信為楚王,都之,後乃縣焉”,又謂漢時所立。立縣為一事,邳分上下為一事,其時如無上邳,即無下邳,曷為有此二名耶?
水經泗水注引竹書紀年:
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於薛。可知邳名初無上下,後由遷薛,原地區在南,新地區在北,因號前者為下邳,後者為上邳。彼時邳國仍自稱邳,遷後兩地同名,他人以上下別之,後時因以立縣,其名殆出秦前。
漢書地理誌下邳注引應劭說:“邳在薛其後徙此,故曰下邳。”說與左氏傳相違。邳既在薛,曷以別有薛名:?既名為薛,曷又名邳?一地同時不能有二國,應說殊難自解。然“邳在薛”一語,彼時竹書紀年未發現,應氏殆別有本;雖不及紀年之詳,正可以證紀年之確。“在薛”蓋從“遷薛”流傳之說而來,知之不審,因有下二語之誤。
邳遷薛時,楚國勢力早已進入山東南部。梁惠成王三十一年,當楚宣王三十年,邳雖小,亦為北進障礙,殆被壓迫使遷也。遷必至薛,以邳、薛同祖能相容,地又密邇;非占薛國而有之,拓地共處而已。邳所處地,即為上邳。
齊閔王三年封田嬰於薛,必是時已滅薛,距邳遷後隻十年以上。齊既滅薛,似可並邳同滅,然殊未爾。史記楚世家弋人對楚裏王曰:
故秦、魏、燕、趙者,錤雁也;齊、魯、韓、衛者,青首也;鄒、費、郯、邳者,羅鷲也;外其餘則不足射者。見鳥六雙,以王何取?
是此時邳國猶存,故弋人並舉,在薛亡後又二三十年矣。何時滅亡,今不可知,即以楚頃裏王在位時證之,已至戰國後期。由此遠溯夏、商,蓋由部落建國,先後約曆一千五六百年。
古之下邳,當不限今部縣地區,上邳亦不限薛城縣區。考嶧縣東周時沿革,城南五十裏有倡陽國都,遺址猶存,出土周代文物甚富,國境必占該縣一大部分。東有鄯國,跨據今蒼山縣一大部分。西南與薛城縣接壤,未知所屬,東南角地則耽連邳縣。當時邳之疆域,正可拓至嶧縣。
水經泗水注引晉太康地記:“奚仲塚在城南五十裏山上”。城指周、漢之薛城。今薛城縣治設津浦路線臨城,此家在其北偏東五十裏奚公山上。塞東尚有一塚,傳為仲地墓,見滕縣誌諸書。兩塚亦經勘査,無從證實。但奚仲遷邳,即有疑塚,應在邳縣,曷以歸薛?似古代邦、薛毗連,二而若一,奚仲既遷,仍可歸葬於薛。其墓既未發掘,今殊難言;而商代邳能抗拒王朝,地域必相當擴大,入周即漸削減,亦能拓至嶧縣。
但此皆屬推測,未能確定。今此二橐在蜂縣發現,又為統治者遺物,必出於墓葬。若邳境不拓至譯縣,安能葬於鄰國?正可證實以上之推測。
至上邳之鄭,既遷至薛地,必不在北境,北與滕國密邇,無多餘地。亦不在西境,西臨微山湖,逾湖即魚台縣,為魯、宋地區。大抵在薛國南境,稍東可展至嶧縣,再東則為倡陽國,後被楚滅,非薛屬地。
二曇為戰國初期作品,自非後遷上邳之邦,當為下邳故國。
曇之發現,既在嶧縣,就縣境及附近各縣沿革征之,從無銘文之“不”國,隻有邳國,益知“不”即為邳。
邳、薛同祖,薛國屢見史冊,邳則黯然。傳世薛器有二,邳亦無聞。周代山左各國棄器,以二著之出,增多一國,其史地殊難爬梳。姑記所知,俟再訂正之。
徐偃王逃邳
古東夷族徐戎(亦稱徐夷、或徐方〕,夏至周時分布在今淮河中下遊(今江蘇西北和安徽東北部)。周初,以今泗洪縣一帶為中心建立徐國。《左傳》杜解:“徐國在下邳僮縣東南。”《路史》雲:“徐泗州徐城縣北徐城鎮,在泗水臨淮鎮北三十裏有故徐城,號大徐。城十一裏,中有偃王廟,徐君墓去徐州僅五百裏。郡國曰薄薄城。”(原注本:下邳僮即今臨淮。)徐國勢力所及,據《徐偃王誌·地理第三》:“徐國東至淮水,絕淮而南至於濠州,東北至於泗水,北至於泗之北。西北至於徐,淮夷之所錯也,徐戎之所接也。"西離或春秋時,徐國首領徐偃王轄徐泗一帶,在東夷中最稱強大,曾聯合淮夷等抗周。《漢書·東夷傳》稱“地方五百裏”,向他朝貢的有三十六國。周穆王時,“王令楚伐徐,徐君北走彭城武原東山下,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因名其山為徐山。"《邳誌補》載:“《隋書·地理誌》雲‘良城有徐山’。《博物誌》雲,‘徐山在武原城東十裏,有偃王石室祠。’今此山距武原故城道裏方位與博物誌合。邳人讀徐、宿音相近。疑即此山。後世倚山為集,故名倚徐。久乃因集名山也。山後石室殆祠偃王處。土人訛為韓信,又附會為倚山而宿,蓋齊東野語也。”又據《徐偃王誌·地理》:“徐之始亡,偃王敗走徐山,後乃至越之甬東。越在今浙江,甬東在今定海廳。”(元和郡國圖誌》曰:“翁州入海二百裏即春秋所謂甬東地也。”邳在周武王封奚仲之後於邳。至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至薛,即上邳。春秋至戰國,江蘇之邳淪為邑,先後屬薛、屬齊、屬楚。據李世源《古徐國小史》考證:“徐國周初為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徐人取舒後,凝聚得足以抗楚。徐國強大時,有可能擴張勢力至今江蘇下邳。”偃王敗逃武原東山,樓息在徐勢力曾及之處是可能的。
關於徐偃王的下落有二說:一說被殺。《元和郡縣誌》稱:“穆王發楚師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武原東山之下,百姓歸之,號曰徐山。”一為逃越,老死於甬東〔今浙江舟山島)。《徐偃王廟碑》、北宋《徐氏譜》皆載:“偃王逃戰,不之彭城而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硯於會稽之水。”《徐偃誌》亦載:“於後君乃之越,過會稽之水,投玉幾硯焉。遂老死於甬東。既薨,葬之隱學之山,群臣諡曰隱王。”
周於徐滅後複封偃王子宗為徐子。《唐書宰相世係表》謂:“若木(黃帝九代孫伯益之後)始封,至偃王三十二世為周所滅。複封其子宗為徐子。十一世孫章羽〔《傳》作羽,《經》作禹)為吳所滅。宗受封國都在何處?《徐偃誌·世係第二》引北宋《徐氏譜》雲:“宗受國潁川,傳十一世至章羽。”又引《通誌氏族譜》:“徐偃王子食邑取慮。”據《路史“國名》載:“取慮,徐之分。”按潁川,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衛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之地。”取慮,今安徽泗縣靈壁縣以北,江蘇睢寧西南。足見,宗受國並非在徐人逃棲之彭城武原。
徐國傳至章羽已到春秋末期。在公元前512年為吳所滅。章羽率妻子臣僚奔楚,楚使他駐守夷(今安徽毫縣東南),當時吳王闔閭攻下徐國都城,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在山腰攔水灌城。《左傳》昭公三十年(前512)載:“冬十二月,吳子執鍾吾(今江蘇宿遷西南)子。遂滅徐。防山以水之(杜注:防,壅山水以灌徐城),已卯(二十三日)滅徐。”據李世源《古徐國小史》考證徐國都城謂:“緊接泗洪的盱眙之地,有山傍水,有利於采取攔山水灌城的戰術。因此,當時徐國都城或許可以認為在現在洪澤湖南岸左近。”
據《徐偃王誌·地理第三》雲:“春秋之時,徐所自保而見於經傳者唯婁亭、蒲隧二地,蓋不過百裏之地。”按:婁亭,楚人敗徐於此,今安徽泗縣北。蒲隧,徐與齊會盟於此,今江蘇睢寧西南。從而說明,周封宗為徐子後至章羽,其間政治中由河南漸移至江蘇泗洪和安徽泗縣一帶。而彭城武原始終不見於《經》、《傳》。也就是說,徐偃王以後,周複封其子直至為吳所滅,其間國都可能在今盱眙一帶。至於逃至武原的徐人,在武原建築城邑,李世源氏認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認為徐王兵敗後,在本國境內的奔徙以避其鋒,就連國都也因此全部搬家,這是後世人整理上的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