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國遷徒
夏商兩代邳無上下之分,古籍對邳、薛互遷的記載,“邳”前不泇“上”、“下”。下邳見於史書最早在戰國齊威王二十二年(前335),據《史記·田敬完仲世家》記載:“居期年,封以下邳,號曰成侯。”成侯即鄒忌為齊威王的相,當時下邳屬齊。上邳見於史書在西漢,《史記·惠景間侯者表》:“呂後二年(前186〕,封楚元王子郢客為上邳侯。”
下邳故址在今江蘇睢寧縣古邳鎮附近,上邳故址在山東微山縣西北部夏鎮附近。下邳在南,上邳在北,按中國人的觀念,北為上,南為下,兩地因邳國遷徙得名。夏商周三代薛、邳有互遷的記載:
《左傳·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奚仲遷於邳,仲胞居之,以為湯左相。”(仲虺為奚仲十二世孫)
《唐書·宰相世係表》:“大戊時臣扈、武丁時祖己複遷於邳。”臣扈、祖己皆仲虺之後。大戊,商第十代世國,約在公元前十五世紀。武丁,商第二十四代世國,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
《竹書紀年》:“梁惠王三十一年(前340),邳遷於薛。”
以上數次遷徙,所遷之地,或初遷無名,或後來有名而不顯。至戰國時鄒忌被封在下邳時,下邳“始名於世”。
自薛遷邳,遷至下邳還是上邳?後人考證,有的說是下邳:
南北朝酈道元《水經·泗水注)引應劭說:“奚仲自薛徙居之,故曰下邳。”
西晉杜預對《左傳》注釋稱:“二國(指銑和邳)商諸侯。邳,今下邳縣。”
清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奚仲遷至下邳,地今之邳州。傳曰商有銑、邳即此。仲虺為湯左相,遷於薛城之西三十裏,是為上邳。
有人考證則指山東薛地之邳,即上邳: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也。”
《水經·泗水注》:“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裏。”
《康熙字典》:“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戊種本《辭源》:“邳,古地名。《左傳》奚仲遷於邳,即今山東滕縣境。”
《江蘇省年鑒》:“邳自薛祖奚仲肇遷、實為薛地,相傳薛有上邳城者是也。”
當代曆史學者王獻堂《邳伯罃考》(見《考古學報》1963年第二期)稱:“邳遷薛時,楚國勢力早已進人山東南部。梁惠成王三十一年,當楚宣王三十年,邳雖小,亦為北進障礙。殆被壓迫使遷也。遷必至薛,以邳、薛同祖能相容。地又密邇,非占薛國而有之,拓地共處而已。邳所處地,即為上邳。”
1979年版《辭海》:“薛,古國名。任姓。祖先奚仲做夏代的車正。傳為車的創造者。居於薛(今山東滕縣南)一度遷於邳(今山東微山西北)。春秋後期薛國遷到下邳(今江蘇邳縣東南)。”
關於“春秋後期薛國遷到下邳”,筆者函訪《辭海》編輯部,複信稱“係由《竹書紀年》梁惠王三十一年邳遷於薛推論而來”。據《竹書紀年義證》載:
“春秋時齊侵薛之西境,謂之舒州,《史記》即齊世家之徐州也,實為田氏之邑。戰國時齊更東優,至於郭,乃虢上之邑,近薛城而界於魯宋者。《左傳》莊公十一年,敗宋師於郭即此。此郭靖君之封邑也。是時薛因齊人逼近,複遷居於下邳,楚世家所謂鄒、楚、郯、邳是也。是年,以下邳封成侯鄒忌。邳仍遷於奚仲所居之薛城,統薛、郭之地,而被之以徐州之名。”
綜上所述,夏、商、周時邳、薛互遷有四說:其一,奚仲所遷為蘇邳,即下邳;其二,奚仲所遷為魯邳,即上邳;其三、仲虺所遷為上邳,即後來的仲虺城;其四,春秋後期由魯邳(即上邳)遷到下邳。
為進一步考證上述分歧,筆者查閱中華地圖社出版的《中國曆史地圖集》。該集在夏代圖上不曾繪有“邳”的城邑,商代圖上相當山東薛城處有“薛(邳)”字樣,而江蘇相當於下邳處未繪出“邳”的城邑,周代圖上下邳處才有“邳”邑。為此,筆者作了函訪,中華地圖出版社答複如下:
(一)關於夏、商時山東之薛、邳問題
《左傳·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奚仲遷於邳。仲越居薛以為湯左相”,《說文解字》:“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越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也。”可見邳即後來的仲虺城,夏商的邳、薛。《水經·泗水注)引應劭及《左傳·定公元年)杜注,以為奚仲所遷的邳,即今江蘇下邳,此乃一說,我們認為欠妥,不從。另外,我們根據(水經·泗水注》:“虢水又西逕仲虺城北”,又引《晉書·地理誌》說。“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裏。”仲虺城又稱驩城,“地”、“驩”近,通。所以我們采用此說,把商之(薛)邳,定在微山縣西北,古薛城西三十裏運河西岸(夏圖因圖麵較密,出版時未畫)。
(二)關於商代江蘇之邦問題
江蘇之邦,商代已有,最晚到戰國中期就出現了下邳,齊國曾把下邳遷於薛(見《古本竹書紀年》)。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遷於薛,故名曰徐州。下邳成為齊國相鄒忌的封邑,居期年,封以下邳,號曰成候(《史記·田敬完仲世家》)。
與上述迥然不同的說法,是當代曆史學家何光嶽古邳國在河南浚縣說。何氏《邳國的來源和遷徙)認為,商湯初年,邳國在今河南浚縣大餳山。後南遷至滎陽之邳阜,又叫邳上或丕山、大邳山。商代中葉遭遇到商王武丁的征伐,被迫遷山東之邳鄉城。在今沂水縣。《後漢書·郡國誌》:“東莞有邳鄉。”《水經注·沂水》,“沂水東南流,逕邳鄉東,東南注於沐。”《山東通誌》卷三十六疆域誌第三古跡沂水縣:“邳城在縣北,俗謂之半城。”)梁惠王三十一年,邳遷於薛。戰國初年,由沂水邳鄉南遷至江蘇下邳。以後楚國占領邳國下邳之地,才被迫又遷至薛國東境之上邳。(詳見附錄原文)
以上諸說皆有所本,殊難定於一尊。姑並收之。
附一:
邳國的來源和遷徙(節選)
邳國的建立,謂在商湯時,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第五:“邦,奚仲之後,湯左相仲地所封,國在魯薛縣,從邑丕聲。《左昭元年傳》:“商有妷邳”,蓋仲越之裔為亂者。國滅,武王複封其後於邳為薛侯,漢之上邳薛縣也,在今山東兗州府膝縣。其下邳則今江蘇徐州府之部州。《禮記·曲禮》注:“邳、郯之東”,《釋文》:“下邳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妷、邳與觀、扈、徐、奄同,則國嚐滅矣,周複封其後於邳為薛侯也”。應劭注東海下邳曰:“邳在薛,其後徒此,故曰下邳。”朱、段皆沿襲舊說,謂邳在商代被滅,後周武王重封,即春秋薛國,揉邳、薛為一國,顯屬謬誤。邳、薛在春秋戰國時同時並存,到戰國中期齊滅薛,後期則楚滅邳。邳、薛建國都在商初,是親族鄰國而不是同一國。
《左傳》妖邦,《玉篇》引作妖姓、史記》、《漢書》、《說文》等書均作邳,《路史》邳或作姑、妊、丕、不,故李平心認為丕、邳、值、不、姑、……則是姓的同音字,而在今山東、江蘇都有邳,都是姓族的原住區或遷居點。妖邱與夏同姓,實屬狄族。邳與夏同屬黃帝族,夏為姒姓,邳為任姓,實不同姓。邳之親族無終,狂犬後變為北狄族,但邳始終是中原的華夏族。故李氏所言不妥,又以觀惠、妷(辛)邳為一國,更屬大謬。觀與扈乃二國,均為夏朝姒姓的親族。觀為五觀(武觀),即夏啟之弟所建之觀國。扈為有扈氏,即夏啟之叔輩。而嫵乃有辛氏薑姓,為炎帝族共工氏之後,故觀、扈與妷、邳並非一40國。且觀、扈、妷、邳在周代均同時存在,隻是當春秋初年,觀、扈、嬈早已消亡,唯邳幸存,也易被誤認為四國即同一國。
任姓起源於陝甘,其支族遇、終、泉、昌、祝、狂犬、卑皆在河南一帶,則邳當亦不例外,其起源於河南一帶去探尋,山東、江蘇之部乃是周武王時所封遷之地。故商湯所封仲越之後於邳,當在河南之丕山。因仲地助商湯立國有功,故《國語·周語》雲:“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丕山當係仲虺居地,即今河南浚縣東南二十裏之大任山,又叫黎山,《水經注·河水》:“成皋縣之故恆阜,滎帶侈阜,絕岸峻周,高四十許丈,城張翕地崎而不平,任阜在今黃河南岸滎陽縣西北汜水鎮,又作“估上”,亦號大任山。《清一統誌》卷一百四十六開封府:“大佔山,,在汜水縣西北一裏,有大澗九曲,又名九曲山。上有城皋舊城。按《禹貢》之大任,《漢書音義)以為黎陽縣山,在今衛輝府波縣,《水經》以為在成皋,非是。”則仲虺所居估山應在黃河之北的浚縣大任山,因見於《書·禹貢》,即《水經注·河水》所說:“大住在河內修武、修德之濟,濟;允之住,與滎播澤,出入自此,然則大任即是山矣。”《清一統誌》卷一百五十八衛輝府:“大佔山,在波縣東南二十裏,山高四十丈,周五裏,亦曰黎山,峰誠秀拔,若倚屏障。《書·為貢》至於大住,《漢書》注:臣進曰,今黎陽山臨河乃大估也。”又名青壇山。顧炎武《肇域誌》釋大任山之名,引《爾雅》一成曰任,孔安國曰:山再成曰估,今觀此形,當以安國說為是。顧氏為曆史地理大家,而釋大任卻因襲孔氏舊說,陷於附會,大任山乃因仲虺之後以胚為圖騰,因其居地丕國所在而名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