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南朝劉宋置22州、278郡、1341縣,下邳置為郡,治下邳縣。轄下邳、良城、僮(《宋書·州郡誌》)。蕭齊時期,縣境入北魏。初因前製,仍為郡治所轄下邳,良城、歸正(分下邳南部置)、坊亭(今宿遷市西北部)、柵淵〔今宿遷市西部〕、僮,東南兼宿遷南至臨淮(《魏書·地形誌》)。置武原郡,轄武原、艾山、開遠(分良城置)3縣。魏孝昌元年。(525),置東徐州下邳郡,仍治下邳。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歸蕭梁王朝;五年,改置武州,並改下邳縣為歸政縣(《隋書·地理誌》)。北齊因之。南陳宣帝太建七年(575),縣境歸南朝,仍為武州剌史治所(《陳書·宣帝紀》)。太建十-年,再為北周所據,始置邳州,仍置下邳郡下邳縣(《隋書·地理誌》)。武原、艾山、開遠俱廢(《讀書方輿紀要》)。
隋初,全國置9州,190郡、1248縣。下邳郡仍治下邳縣。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移治宿豫縣(今宿遷市)。下邳郡轄宿豫、下邳、良城、郯、淮陰、夏丘、徐城7縣(《隋書·地理誌》)。
唐代,全國置10道、346府(州)、1646縣。武德四年(621),下邳郡改為州,複遷治下邳縣,郯、良城屬之。貞觀元年(627)省州,下邳縣改屬泗州。天寶3年(742。)改屬臨淮郡,兼轄臨淮(今安徽省鳳陽縣東部),疆域大於魏齊州郡。元和四年(809)屬徐州(《元和郡縣誌》、《舊唐書·地理誌》)。
五代時期,下邳縣均屬徐州(《舊五代史·郡縣考》)。
宋代,全國置26路、294府(軍),1290縣。太平興國七年置淮陽軍,屬京東東路,治下邳,轄宿遷。境域西至銅山、南至泗陽,西南至零(靈)壁,東北至沐陽以西。南宋時,縣境為金所占據,北境兼領蘭陵縣(《太平寰宇記》)。金貞祐三年(1215),複置邳州(《金史·地理誌》)。
元代,全國置1腹裏〔中書省直隸區〕、11省、188路、1126縣。邳仍稱州,宿遷、睢寧二縣屬之,以州屬汴梁路。至元八年(1271)改屬歸德府。至元十二年改屬淮安府。十五年升為直隸州〔《元史·地理誌》)。
明代,全國置2直隸州、13布政使司、209府(州)、1340縣。洪武元年(1368),邳州省縣置為直隸州。屬南京中書省,兼轄睢寧、宿遷2縣。州內設受賢、偃武、招賢、修文4鄉。洪武十五年,改屬淮安府(《明史·地理誌》)。割修文鄉屬睢寧〔《邳誌補·疆域》)。
清代,全國置18省、290府(州廣1340縣。康熙二十八年因避水患遷州治所於艾山南洪福山前(今邳城鎮)時稱新邳州,舊治遂稱“古邳”或“舊州”。雍正三年,升邳州為江蘇布政使司直隸州,領宿遷、睢寧二縣。十一年,一並改屬徐州府(《邳州誌》)。
民國初,廢州置邳縣,先後屬徐海道銅山行政督察區,境內設7個區。二十三年(1934),南部河南營地劃屬睢寧縣《邳誌補》。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縣境分屬三方政權。隴海鐵路以北六、七區及一、二區一部為邳縣民主政權轄區,鐵路以南三、四區屬邳睢縣民主政權轄區。二區東部為邳縣國民政府轄區。沿鐵路以北至官湖為偽邳縣公署轄區,直至解放(《邳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