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區沿革
夏代薛祖奚仲為車正(管車的官),由薛遷至邳(《左傳》、《路史)、《漢書》)。商代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湯左相,受封於邳(《左傳》“商有銑、邳”即指此國)將國都遷於薛,其後又遷於邳。銑和邳皆為諸侯國。外壬(發)元年(約公元前十五世紀),兩國奴隸曾聯合反抗商王朝,後被河亶甲(外壬弟)派彭伯鎮壓,邳國亡(《竹書紀年》)。西周初,武王又複封奚仲之後於邳(《續漢書·郡國誌》)。梁惠王(即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邳遷於薛。至戰國後期,此邳國猶存〔《竹書紀年》〕。至於邳國何在?疆域多大?史無記載,古今有爭議(見本書《爭議諸說))。據《史記·楚世家)“鄒、費、郯、邳”從北向南並列推測,戰國後期時的邳國可能為後來的下邳。
齊威王二十二年(前335〕,封成侯鄒忌於下邳,為“下邳”見於史書的最早建置紀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春秋時期,約當今邳州境內,先後出現武原、良成二郡國。武原位於下邳西北,約相當於今邳州北部運河以西至銅山地區。相傳,周穆王時,徐夷為楚國所敗,其首領徐偃王率民萬數,逃至武原山下。良成位於下邳之北,約相當於今沂、武河至呦鹿山地區。據《左傳》載,曾是晉國與吳國會盟之地。所建不知所由。戰國時期曾先後為吳、越、齊、楚所占。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為秦所並(《左傳》、《路史》、《徐偃王誌》)。
秦分天下為46郡284縣,下邳置為縣,屬東海郡(因東海郡治所在郯,故又曰郯郡)部分屬泗水郡、薛郡。秦末一度改置東陽郡。項梁渡淮,地盡入楚(《漢書·地理誌》、《輿地廣記》)。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全境置13部、103郡國、1314縣,下邳縣為韓信楚國都,轄薛、彭城、東海、陳、會稽5郡,計36縣。今境內有下邳、良成、武原3縣。次年,韓信由葷王貶為淮陰侯,改封劉交為楚王,複屬東海郡,傳六世廢。髙帝七年(前200〕,分楚國置武原國。至景帝二年(前155)廢,仍屬楚國。昭帝始元五年(前122),置良成國。後廢除。王莽時改下邳為“閏儉”,改武原為“和樂亭”,改良成為“承翰”(《史記》、《漢書》)。
東漢永平十五年(72),更臨淮郡為下邳國。屬徐州刺史部。移治於下邳。轄17縣,分別為:下邳、良成、司吾(今新沂市南部及宿遷市北部一帶)、下相(今宿遷市西南)、睢陵(今睢寧縣南部)、曲陽(今沭陽縣、灌南縣之間)、僮〔今睢寧縣以南、泗洪縣以北一帶)、徐(今泗洪縣南部)、取慮(今睢寧縣西南、靈壁縣東北一帶)、夏丘(今安徽省泗縣)、淮浦(今漣水縣、清江市一帶)、淮陵(今盱眙縣北部古泗水入淮口)、潘旌〔今安徽省嘉山縣一帶〕、淮陰、盱台(今盱眙縣)、高山(今盱眙縣南)、東城(今安徽省定遠縣以東)。轄區大致北至今邳州、新沂兩市,南至盱眙和安徽省嘉山縣,東至鏈水縣、淮安市、靖江市,西至安徽省靈壁縣,為下邳轄區最大之時。建安七年。(202)廢為下邳郡〔《後漢書·郡國誌》)。
三國魏占領中原,劃分為12州54郡。下邳為徐州郡治所。南部疆域高山、東城為魏棄地,實際上至今泗陽一帶。文帝黃初三年(222),改置下邳國。後改為郡(《太平寰宇記》)。
西晉泰始元年(265),全國置19州、173郡國、1128縣。下邳置為國,與彭城國俱屬徐州。治下邳,轄7縣:下邳、良城(“成”始作“城”)、睢陵、取慮、僮、夏丘、淩。武原屬彭城國。東晉時北方紛爭,下邳先後屬趙、屬晉、屬秦,為徐、兗、揚州治所。武原於晉南渡後沒於胡,不複立縣(《資治通鑒》、《讀史方輿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