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邳史考略(一)(1 / 1)

“邳”字考源

“邳”字本義:“邳”由“丕”加“邑”而成,有“邳,大邑”的解釋。“丕”與“任”同義,即妊、孕。羅振玉說:“‘不’象花形,花為‘不’之本”。郭沫若說:“‘不’者房也,象子房猶帶餘蕊。房熟則盛大,故‘不’引申為‘玉’,其用為‘不’是通假字。”高鴻緒說:“按‘丕’即所謂蓓蕾也,從‘不’指明其部位,故為指事字名詞。‘不’從一蓓蕾碩特,故引申而有大意。後世造一‘胚’字,皆種子始生之處。經典以‘丕’為‘不’,以‘不’為‘丕’者甚多。皆因同義通假。”後來,“丕”字加“邑”為“鄭”有大邑之意,其音義皆由“丕”衍出。

姓氏封國:邳為姓氏封國源於黃帝族。黃帝姬姓,其族十二姓之一為任姓。《路史五·黃帝》謂“禺陽最少,受封於任為任姓,謝、章、洛、昌、泉、卑、禺(遇)皆任姓也。後各以國為氏,禺號生禺京、徭梁、儋人。“《莊子·疏》雲:“傜梁生番禺。番禺始為舟,生奚仲。奚仲生吉光,是主為車,建侯於薛。《姓篡》雲:“黃帝子弟十二人,以薛為姓,一為任姓,六也生奚仲。又十二世仲虺為湯左相,始從任姓分出。祖己七世戌遷為摯姓。至周武王時複薛侯,後滅於楚(杜注:三代六十四世。齊威王時曾絀為伯。定元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為夏車正。仲遷於邳,仲虺居薛,則仲亦居邳。”)為薛氏、蘖氏、且氏、祖氏、奚氏、稲氏、仲氏、摯氏、執氏、疇氏、任氏、丕氏、鏈氏、李氏、徐氏。”所以說邳出於任姓奚仲。

邳國被楚滅亡後,子孫以邳為氏。《元和姓篡》平聲六脂:“邳,《左傳》晉大夫邳鄭、邳豹(按:《左傳》丕鄭、丕豹俱不從邑)。”信都(郡)《風俗通》雲:“奚仲為夏車正,自薛封邳,其後為氏。後漢二十八將有衛尉信都邳彤。”按邳鄭、邳豹原作丕,也與邳同,為邳氏之分支。”《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載:“泗州下邳郡,姓有邳氏、懷氏、丕氏、掘氏。”《續通鑒》卷八六《氏族略六》載有明三河縣訓導丕承

山名、地名:商周時,邳國數次遷徙,以姓氏國名為遷居的山名或地名。《國語·周語):“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丕山,即今河南浚縣東南二十裏之大仔山,又名黎山。《清一統誌》卷一五八衛輝府:“大仔山在浚縣東南二十裏,山高四十丈,周五裏,亦曰黎山。峰嘛秀拔,若倚屏障。”(書·禹貢》:“至於大伾。”《漢書》注:“臣瓚曰:‘今黎陽山臨河乃大仔山也'。”據何光嶽謂(見本書節選《邳國的來源和遷徙》),河南浚縣大伾山乃因仲虺之後,以胚為圖騰,因其居地丕國所在名丕山。後丕人被商所迫,東遷山東邳鄉(今沂水縣)。《中國曆史地圖集》東漢青州剌史部圖繪有邳鄉,在今沂水縣北部。《後漢書·郡囯誌》:“東莞有邳鄉。”《山東通誌》卷三十六疆域誌第三古跡沂水注:“邳鄉城在縣東北,俗謂之半城。”另,今山東棗莊市台莊區東部有邳莊,或與戰國後邳遷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