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3個多月,我們經曆了很多困難,諸如大風、大雨、陡坡、酷暑等等;但帶給我們最大痛苦的,卻是一種人為的狀況——修路。
從景德鎮去湖口的前一晚,我們正在賓館做著準備,忽然從電視裏傳來甜美的聲音:“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最低氣溫38度,最高氣溫42度……”
這算哪門子溫差?在空調房裏讓人聽著就想跳起來罵。冷靜下來,客觀考慮,就算38度也比42度強。我們為了盡可能長地享受38度的“低溫”,於是,早晨4點起床,5點出門。推車出來,天已大亮。太陽還未升起,但隻覺得仿佛被從冰箱直接扔進了蒸籠,沒有任何過渡。隻好安慰自己,從景德鎮到湖口,不過110多公裏路,下午4點怎麼也能到地方入住。可萬萬沒想到,騎出景德鎮還不到15公裏,居然趕上修路。
擺在眼前的省道絕對不是推土機之流的旦夕之功。相信必然有各式大貨車數年來不遺餘力的墾刨、千萬小車前仆後繼的碾壓,才能在馬路上形成這些能陷進整個車輪的“天坑”以及長達數十米的“溝壑”;然後,挖土機再把所剩無幾的水泥平麵盡職盡責地翻犁一遍,最終成就了眼前延綿數十公裏的“地壟溝”。行走難度絕不亞於牛走多了踩踏成的土路!我和琳麵麵相覷,拿出地圖又仔細尋找了一遍,唯有這一條路,隻能硬著頭皮上。
沒有想到,如此難行的路,車流量還異常大。來來回回的車大概早已經習慣了這種顛簸,遇到坑溝也不減速,總是以極速、騰空的架勢,摔砸著從我們身邊飛馳而過,還順道卷起塵土留給身後如蝸牛般行進的我們“享用”。
這路修得連塊歇腳的地兒都找不到,好不容易看見一條牛道(是真的牛道),我倆想都不想趕緊拐進去。這裏往前兩步就是田埂,旁邊小土包上支棱出來兩叢灌木,給我們提供了一小塊不太充沛的陰涼;坐在下麵的土地上,樹蔭剛剛能夠擋住我們的上半身;“藍靛殼”和“紅巧兒”不得不繼續在太陽底下暴曬;身旁半米處還有一坨直徑10公分的牛屎。盡管這樣,我們也已經很滿足,至少當汽車奔馳而過時,不會再往我們嘴裏、眼裏、鼻孔裏灌土。
在這樣的路上,大部分時間都隻能推著車走,外加車胎還被紮了兩次,我們從早晨5點至晚上7點,14個小時,隻走了70公裏,最後不得不在蔡嶺過夜。第二天依舊飽受折磨,還趕上一段修高架橋的路,每當拉土的大卡車開過時,都會卷起漫天黃土,讓我們在如此潮濕的南方的夏天,數度重溫了北方春季的沙塵暴。
不過,這還不是最慘的。
進入貴州後,山路崎嶇,本來就很難騎行,不偏不倚又趕上從玉屏到鎮遠的那段山路在施工,而且不是起始階段,也不是終結階段,正好處於如火如荼的修建階段!
一眼望去,前路如剛剛犁過等待播種的地,唯一不同的是,地裏全是土,這裏大部分是石頭。遇上土路,好歹還能騎上一段;遇上石子路,隻能老老實實下車推行——假如在這裏車胎硌壞了,那真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