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琳:兒行千裏母擔憂(1 / 1)

當向父母告知我倆的出行計劃時,受到意料之中的反對。

反對的理由很多,不切實際、放棄工作太冒險等等,我那傳統的婆婆情緒激動,甚至罵老羅神經不正常。但其實我們明白,真正讓他們擔憂的隻是安全問題。

我們的理由隻有一條——這是夢想,而現在是最好的實現機會。過程雖然艱苦,但是在我們堅持不懈的嘮叨,外加一點點威脅和撒嬌之下,他們妥協了。

但他們要我們約法三章:1. 不準走夜路;2. 住正規旅店;3. 每天報平安。

於是我們每天早上短信告知他們目的地、大約的裏程;晚上則報告已到達、住在什麼樣的賓館、路上的情況等。

剛出門的那幾天,他們相當緊張,每條短信都100多個字,而且問題不斷:有沒有累著?有沒有餓著?路上有沒有危險?賓館安不安全?這還不算,經常一個電話打過來把能想到的統統提醒一遍;然後不超過一天又打一次電話,再叮囑一遍。而我們如果稍微提及一點兒路上的困難,手機裏傳來的一定是一陣歎息,外加隱晦的暗示:堅持不住就回家。

過了10多天,我倆每天仍是定時報告,可他們的問題開始變少,通話頻率也大大地降低,雖然仍會感歎,但再不會給我們敲退堂鼓。

再後來,每天的報告格式已經固定,都可以形成模板;而他們的回複也變成了例行地叮囑。也許是已經習慣了兩個孩子在路上的狀態,短信從百餘字,變成一行字;再從一行字變成4個字“小心安全”,再到“知道了”,最後隻剩一個字“好”。

我們開始坦然地講述路上的境遇與趣聞,更可以調侃困難和倒黴事兒,電話那邊傳來的也不再是歎息,而是和我們節拍一致的歡笑。每次聊到他們熟知的地方時,對話會異常活躍起來,好像他們就在身邊。透過電話都能感覺到那閃爍著喜悅的眼神和沉浸在追憶中的享受表情。他們已經徹底融入到我們的旅程之中。

但我們知道,父母的擔心比起出發的那一刻更強,當聽到我們到了長沙,意味著隻剩1/4的路程時,明顯感覺到電話那頭鬆了一口氣。短信和電話的變化是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老爸老媽不想成為我倆的幹擾,或者說他們感覺到了我們的快樂,並為之快樂甚至驕傲——我那反對最強烈的婆婆,後來逢人便說自己的孩子在騎車穿越中國,聽到對方讚歎時,臉上像笑開了花兒一樣(公公語錄)。

事實上,不需要用多麼感天動地的方式來表達孝心,也不一定要出人頭地才算不負父母的期望。因為無論我們在哪裏,在做什麼,父母都一定會牽腸掛肚,為我們的悲傷而憂愁,因我們的幸福而快樂。我們想讓他們看到我們夢想成真,讓他們感受到我們最大的歡愉,讓他們分享我們每個幸福和成功的時刻。這也是我們在盡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