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鞋匠的好奇和多情造成的偶然機會,要弄清燕子的遷徙規律還不知要多少年呢?燕子在低緯度的地方過冬這一規律倒是弄清了,但它遷徙的路途是如此之遙遠,那它又是靠什麼器官如何辨別方向,穿越高山深穀、江河湖海,經曆白晝黑夜、風雨雷電而準確到達目的地的呢?推而廣之,一切候鳥以及放飛的信鴿又是如何識途的呢?這些問題引起了動物學家、鳥類學家的極大興趣。

候鳥的遷徙起始於冰川時期。由於冰川的到來,氣候變冷,迫使它們向低緯度更暖處移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遷徙的習慣。因為候鳥具有明顯的光周期調節機能,四季日照長短的變化,對其腦垂體等生理機能的刺激,使它們意識到遷徙日期是否到來。因此,候鳥對寒暑變化極為敏感,氣溫一變就開始遷徙,以求生存和繁衍。家燕、天鵝、大雁、北極燕鷗等候鳥都有極強的識途本領。有人作過這樣的實驗,即使用飛機把它們運往遠離遷徙路線的地方,釋放後它們仍能返回原棲息地,從不迷失方向、走錯家門。

為了弄清候鳥神奇的識途本領,科學家們對長途遷徙冠軍——北極燕鷗進行了重點研究。瑞典科學家為一隻叫“謝爾維”的北極燕鷗係環觀察,用儀器作聲音跟蹤監測,發現它每年秋,從斯德哥爾摩附近的波羅的海岸邊的一塊岩石上向南飛,行程20000多千米,直抵南極。次年3月往回飛,5月抵達斯德哥爾摩。它一年兩次往返於南北極之間,一年最少飛4.8萬千米。它一共飛行22年之久,來回44次,真是征程萬裏,出生入死。1996年6月,芬蘭的一位鳥類跟蹤者為一隻燕鷗套上環誌,讓它在天冷前南遷;1997年1月澳大利亞一位鳥類跟蹤者,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維多利亞州的吉普斯蘭發現了它。經兩地跟蹤者取得聯係後證實宣布,它創下了飛行2.56萬千米的世界最新飛行紀錄,曆時4個半月的飛行,平均每天飛行約200千米,這隻質量僅113克的燕鷗驚人的毅力、耐力、識途能力讓一般鳥類望塵莫及。

根據多年研究的結果,有的科學家認為,鳥類可能根據太陽和星辰的位置來指向。日間靠太陽的位置和地形定向,夜間則由星辰指導航向。如科學家對德國鸛鳥的多年觀察和試驗表明,鳥類具有識別天體的奇特遺傳功能。結合時間觀念,使它一見到星空就能判斷任何時間的地理位置,從而掌握準確的方向,能對周圍環境一目了然,即使遠渡重洋,長時飛行,也目標明確,從不迷向。有的科學家認為,鳥類依靠地磁力定向。因為鳥類具有發達的方位感覺器官,正因其方位感覺器官的發達,才使鳥類對地磁力具有敏銳的感應。有的學者認為,鳥類遷徙和識途是借紅外線輻射的增加和減少而調節它的前進方向。也有學者試驗認為,鳥類的聽力和辨色係統,可能是其導向定位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等。

雖然科學家們對鳥類遷徙進行了大量長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見解和推論,但都停留在“可能”和“認為”階段,缺乏公認的解釋和權威的結論。故到目前為止,候鳥遷徙如何識途?依靠什麼導航和辨別方向?為何在任何條件下都能準確定位?這仍然是些沒有滿意答案的難解之謎!

忘吃稀粥以後

中國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即約公元前兩千多年就能釀酒,中國原始氏族社會末期的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陶瓷製酒器已說明了這一點。另據朱貴所著《酒經》記載:“夏禹之女儀狄已會用桑葉包飯發酵成酒,但後人皆以杜康為釀酒創始人。”杜康成了酒神、成了酒的代名詞。“杜康造下萬家春”,“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詩句便是這種現象的寫照。中國曆史上曾以農曆三月初十(也有以八月十八或九月初七的)舉辦杜康會祭祀。

杜康即杜少康,周朝河南淮陽人。他少年時常上山放羊。上山前常以竹筒盛米粥以備食用。一次他忘了食用。半個月後尋回竹筒時,發現筒中的粥散發出迷人的香味。原來粥已成酒,其味自然甘美醇香。他把酒帶回村裏,大家都覺得味美無比,於是都如法炮製,盡成美酒。後來,造酒方法逐漸傳至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