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這樣的要求,這些美國人決定將降雨彈設計成多種型號的,有炸彈,有炮彈,有定時爆炸的,有定高度爆炸的。他們還做了許多實驗,最後確定在彈體內裝入碘化銀、幹冰、碘經鉛、硫化銅、聚乙醛以及碘酸銀發煙基等填充料,因為它們的降雨速度快。當彈體炸開後,這些填充劑作為凝結核能促使過飽和水蒸氣快速凝結成水滴或冰晶,造成降雨。
為追求多重效果,最後,發明者還在降雨彈的化學成分中摻入了有腐蝕性或致命的化學物質,使人、畜、設備在這種“化學雨”的浸淋中不知不覺地死亡或被消蝕。
1971年6月,降雨彈問世了。美國人連續出動了2600架次飛機,在“胡誌明小道”地區投放降雨彈47400多枚,耗資2160萬美元。
這些美元都丟在了“水”裏——這期間,老撾、越南、柬埔寨毗鄰“胡誌明小道”的地區,不是陰雨綿綿,便是大雨滂沱。泛濫的洪水衝垮了路上的橋梁,被雨水泡透的道路泥濘難行。卡車輪子老在泥水中打滑,車上裝的彈藥全受了潮,地雷踩上去不響,炮彈打出去不炸。軍隊再也沒法在路上急行軍了,一步一跤,走得比爬還慢。
效果報告很快就出來了:目前每周通過“胡誌明小道”的車輛僅為900輛左右,隻有投彈前的十分之一,“小道”實際上已接近於癱瘓!
不實用的發明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人類的發明史上,也記載著一些稀奇古怪的發明。
100多年前的一天,俄國黑海畔的敖德薩軍港人山人海,有海軍官兵,也有達官貴人、紳士淑女。他們或站在高處遠眺,或用望遠鏡觀望,對著那遙遠的水天交界處。他們在等什麼?
等兩艘軍艦。昨天,有消息傳開,沙皇亞曆山大二世下令將黑海艦隊的兩艘軍艦——“諾夫戈羅德號”和“海軍中將波波夫號”調防至敖德薩。這一下,港口沸騰起來了。因為,這是兩艘早已名聲遠揚的“怪艦”,誰都想親眼見識見識,開開眼界。
“來了,來了!”兩艘大軍艦在天邊露頭後,緩緩駛來。艦越來越近了,人們的議論也越來越熱烈了,“天哪,它們真是圓的,是兩艘圓軍艦!”“它們可真怪,是誰發明的?”
圓形軍艦的發明者是海軍中將波波夫。至於他是怎樣想出這個怪誕的念頭來的,那就是要花點筆墨才能說得清楚的了。
19世紀中葉的沙皇俄國在黑海沿岸,特別是在重要的第聶伯-布格灣及刻赤海峽地區,幾乎沒有什麼艦隊防衛。因為這些海域水淺,一般的常規軍艦無法在這裏行駛。因此,海軍部認為,應該為這些海域的防衛專門建造一些吃水淺、噸位大、裝甲厚、穩定性高的軍艦。他們還為黑海艦隊未來的新軍艦規劃了這麼3條原則:吃水不超過4.2米;裝甲厚度不少於70毫米;主炮口徑要超過260毫米。
聽到這樣的原則,造船專家不禁都愣住了:這是什麼呀,簡直是亂彈琴!裝甲如此厚重,大炮這樣大,吃水又這麼淺,這軍艦怎麼設計?
在俄國海軍技術委員會的辯論會上,造船專家幾乎異口同聲說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隻有一個不是造船專家的波波夫獨持異議,這位海軍中將侃侃而談,說隻要把軍艦造成與眾不同的圓形,就能解決這一看起來似乎無法解決的問題。
波波夫頗有點自信。他父親是造船工程師,他自小就在造船的環境中成長,耳濡目染,對造船有了一些了解,產生了興趣。以後,他曾與英國著名的研究船舶穩定性的專家李德有密切交往。當海軍部下達了那個極矛盾的造艦三原則後,波波夫想起有一次交談中李德曾談起過,高原地區曾有人在水淺流急的河流中,使用過圓形的平底小船,這樣的船不僅能平穩地通過淺水,還能裝載比較多的貨物。正是李德當年的這番描述,使波波夫產生了製造圓形軍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