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一艘本來長度就有限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兩條跑道分開鋪設,使得兩條跑道的長度都受到限製,起降的風險係數太大。於是,英國人又進行了新的設計。
1917年,英國海軍將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客輪,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在改裝中,客輪原有的煙囪被全部拆除,改成從主甲板下麵通向艦尾的水平排煙道,從而清除了飛行甲板上妨礙飛機起降最大的障礙。由於整個飛行甲板平坦、空曠,沒有任何上層建築,這種模式的航空母艦被稱為平原型航母。
在航母的發明史上,美國人和英國人各拿過“第一”。接著,日本人也拿到了“第一”。
1922年底,日本的“鳳翔號”航母建成服役。這艘標準排水量7470噸的航母是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建造的航母,可搭載26架飛機。
“鳳翔號”還創下了另一項第一:它改變了以往航母的平原型結構,第一次采用了島式上層建築,一個小型的塔式艦橋被設置在飛行甲板的右舷。這種島型甲板以後成為航母普遍采用的模式,一直沿用到現在。
當進入50年代,艦載機逐漸發展為噴氣式飛機後,對飛行甲板的要求更高了。為適應這種要求,英國人在1951年發明了斜角甲板,可使艦載機在斜、直兩段甲板上同時降落和起飛。即斜角甲板主要用於回收飛機,軸向直甲板用於飛機起飛,從而提高了飛行甲板的利用率。迄今為止,世界上的大型航母都是采用這種甲板模式的。
為幫助飛機起降,現代航母上還普遍安裝了蒸汽彈射器、助降裝置及末端連著液壓阻尼緩衝器的攔阻索,以及在機庫和飛行甲板之間上下垂直運送飛機的升降機。現在,斜角甲板、彈射器、助降器、攔阻索、升降機已成了航母普遍配備的“五大法寶”了。
降雨彈的誕生
在軍事史上,恐怕沒有哪一條小道比“胡誌明小道”更為有名了。
其實,這條被稱為“小道”的通道,並非是僅供單人或雙人行走的羊腸小道,甚至也不是隻供馬幫往來的山間小路,而是可走卡車的大路。它蜿蜒在東南亞的崇山峻嶺中,時而跨過險峻的高山峽穀,時而穿過茂密的熱帶雨林,寬處可並排開上數輛卡車,窄處就連一輛車也難通過。
在越南戰爭中,這“小道”是北越軍隊的生命線,北越軍隊在越南南方、柬埔寨與美國人作戰,全靠這條小道運送軍隊和給養。這小道是美國人的喪命線,小道上每通過一個軍人,每運過一支步槍,每送過一發子彈,都有可能送掉一個美國兵的性命。
很自然的,掐斷“胡誌明小道”,成了美國軍方一項重要任務。他們出動了大批聲名赫赫的“空中堡壘”——B—52重型轟炸機,丟下了數不清的炸彈,換來的卻是這樣一份報告:目前每周通過“胡誌明小道”的車輛約為8000輛,僅比轟炸之前的9000輛減少九分之一!
這樣的結果並非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因為“胡誌明小道”穿越之處,幾乎皆有茂盛蔥鬱的熱帶雨林,美國飛機根本就找不準目標。再說,北越人組織了大批民工待命,一旦道路被炸中,也能很快加以修複。
看來,要用常規炸彈來掐斷“胡誌明小道”是不可能的了,那麼,該發明一種什麼樣的炸彈來達到這個目的呢?
1970年初冬的一天,正當美國陸軍武器研究所的專家雷利為此一籌莫展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一則新聞:巴黎奧列機場連日濃霧,飛機無法起降。後來,航空局長聽了一位氣象學家的建議,在跑道上一字排開8台噴氣引擎,一齊開動。不過數小時,9萬平方米的奧列機場上就霧散日現了。因為噴氣引擎發動時要放散熱流,霧其實都是些小水滴,經不起加熱,一烘就沒了。
這則新聞使雷利茅塞頓開:人工既然可以消霧,為什麼不可以搞人工造霧、人工造風、人工造雨啊?如果真能搞出一些可以呼風喚雨的氣象炸彈來,或許真能把“胡誌明小道”掐斷呢!
說幹就幹,雷利和他的同伴順著這條思路開始了他們的“發明工程”。
首先是要確定發明方向。雷利等人花大量精力搜集了“胡誌明小道”所經地區的地形地貌資料,分析後認為這一地區山高林密,人工造風不能充分發揮威辦;人工造霧呢,雖然能對車輛通行造成一些困難,但也不起決定性影響。這樣,發明方向自然就要放到人工降雨上來了。因為這一地區西南季風盛行,季節多雨,如能發明出一種降雨彈,就可及時將飄過小道上方的厚厚的雲層截住,並使它變成大雨降下來,那就會對這條鋪築簡陋的道路造成破壞性影響。
發明方向確定之後,還確定了兩點必要的發明要求。一是使用要方便,做到利用現有的軍事技術手段,如飛機、火箭、火炮、探空氣球就可以投放;二是成雨速度要快,不然,等發現雲,投下彈,形成雨時,那片雨雲或許早已越過小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