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農業補貼政策(1 / 3)

近年來,我國實行了一係列強農惠農政策,財政對農業的投入逐步加大,隨著強農惠農政策的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局部的試點性的補貼,隨著財政投入的增加,向全麵性的普惠製的方向過渡。這些政策的實施對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農民通過發展農業生產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實惠。目前,我國的農業補貼政策主要包括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

一、糧食直補

糧食直補是國家為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產、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增加農民收入,國家財政按一定的補貼標準和糧食實際種植麵積,對農戶直接給予的補貼,把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直接補貼給種糧農民。為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我國自2004年開始對種糧農民實行糧食直補政策,這項政策的實施是國家確保糧食安全,提高農民收入而采取的一項惠民之舉,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糧食直補以農民承包的計稅耕地為基數,按照計稅麵積、計稅常產(或計稅麵積、計稅常產各占一定比例)為依據對農民發放的糧食直接補貼。由於當初核定各地糧食商品量不同,因此,各地農民享受的補貼標準也不一樣,具體以當地公布的補貼標準為準。

以往通過糧食購銷企業對農民進行價格補貼,由於存在壓級壓價等現象,農民很難從中受益,而且效益損失嚴重。改革後,把補貼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農民受益明顯。糧食直補改變了長期以來沿用的間接補貼方式,國有企業與其他糧食購銷主體以平等的地位進入糧食購銷市場,按市場規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公平競爭。因此,直接補貼的實施,促進了購銷市場化和購銷主體多元化的順利推進,有助於培育和完善糧食購銷市場。2004年實施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後,通過將補貼流通環節轉變為補貼生產環節,改變了補貼流通環節效率損失嚴重的局麵,進一步調整糧食風險基金的用途,直接把風險基金的部分資金用於直接補貼農民,主要用於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支持糧食儲備,穩定糧食市場等,使糧食風險基金得到了有效利用。

二、良種補貼

良種補貼是指國家對一地區優勢區域內種植主要優質糧食作物的農戶,根據品種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目的是鼓勵、支持農民積極使用優良作物種子,提高良種覆蓋率,增加主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產量,改善產品品質,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此外,近年來國家還出台了奶牛良種補貼和生豬良種補貼等政策。根據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今年國家將對農民增加良種補貼,擴大馬鈴薯補貼範圍,啟動青稞良種補貼,實施花生良種補貼試點。根據《財政部、農業部關於印發〈中央財政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農[2009]440號),按照“穩定麵積、提高單產、優化結構、改善品質”的原則,對農民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青稞等作物進行良種補貼,鼓勵農民使用優良品種,加快優良品種推廣步伐,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補貼範圍包括:水稻、小麥、玉米、棉花良種補貼在全國31個省(區、市)實行全覆蓋。大豆良種補貼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省(區)實行全覆蓋。油菜良種補貼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慶、貴州、四川、雲南及河南信陽、陝西漢中、安康地區實行冬油菜全覆蓋,但在江淮、鄂北、豫南及西南麥油交錯區上年度種小麥的地塊上改種油菜不享受補貼,邊角地、新開荒地種植的油菜不享受補貼。青稞良種補貼在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青海等省(區)的藏區實行全覆蓋。

享受良種補貼政策的農民必須到中標的供種企業去購買指定的品種,享受補貼政策的農作物品種必須是優質專用品種。農民購買良種時,供種企業要按實名開據正規發票,並向購種農民配發統一印製的購種憑證。農作物良種補貼任務由省農委與省財政廳共同分解到糧食主產區縣(市區),然後由縣(市、區)政府分解到鄉鎮和農戶。由各縣統一印製訂單卡,標注姓名、村社、種植麵積等內容發放到農戶,作為農戶與企業簽訂種植收購合同和領取補貼之用。農戶持身份證和種子定點銷售部門開具的專用憑證,到鄉鎮財政所領取補貼。鄉財政所按張榜公示的實際種植麵積發放補貼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