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世界,存在著歐美市場經濟、亞洲市場經濟、拉美市場經濟和正在轉型的東歐市場經濟等不同類型的市場經濟體製。由於體製的不同,各類型國家的政府行為規則、行為方式、行為特征、行為條件、行為理論等便呈現不同的特點。本文擬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行為的共同規律和不同特點,包括各類型內部的共性與個性作粗略的分析與比較。
一、政府行為的特征比較
古典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時期相對應,國家不對經濟運行本身進行幹預,而隻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現代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的壟斷特別是國家壟斷時期相對應,由於經濟、社會發展到對政府幹預提出要求的階段,因此,政府不再持“守夜人”態度,對經濟運行放任不管,而是通過各種途徑介入經濟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乃至整個過程。有沒有政府幹預即政府的宏觀調控,是區別古典市場經濟和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標誌。
歐美型市場經濟,其宏觀經濟調控是一個龐大複雜的政策體係,涉及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其中既包括主要作用於宏觀經濟領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也包括主要作用於宏觀經濟領域的地區政策和社會政策,還包括作用對象是微觀經濟領域但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加宏觀產出供給的供給管理政策。
歐美市場經濟或曰發達型市場經濟,在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培育健全的市場體係和政府宏觀調控所遵循的基本原則與目標方麵,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由於政府介入市場經濟運行的程度不同,附加目標不同,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配置和操作方法不同,因此,在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以及政府宏觀調控政策之間的關係上,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特點。其特征是:
第一,歐美型市場經濟雖然也有計劃,但計劃的內容和方式有很大差異。同亞洲型、民族國家型和轉軌型市場經濟相比,其計劃性比較鬆散一些。比如美國隻有部門計劃和企業中長期計劃,而沒有全國性的計劃,國民經濟的計劃性主要通過間接的宏觀調控政策來加以體現。德國、法國和瑞典等國的經濟計劃一般都是指導性計劃或誘導性計劃,對企業不具有強製性。法國等國的計劃多側重於中期的結構性規劃,是把經濟計劃調節同全國經濟發展目標和部門結構比例緊密結合起來的。而德國的經濟計劃則更加注重市場行情分析,計劃目標與市場走勢結合在一起。從製定計劃和貫徹計劃的機製看,大都比較強調社會的參與和共識,但各國又有各自的特點,在度的掌握上和對計劃運用的靈活巧妙上有一定差異。
第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歐美發達型市場經濟國家最主要和最經常使用的宏觀調控手段,對於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發達國家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建立起了規範的財政體製和發達的金融政策,創造了必要的體製條件。比如在財政方麵都實行分稅製,中央與地方的財權、事權相統一,在金融方麵都實行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分離的製度,金融市場發達。因此,發達型市場經濟國家才有可能有效地對經濟運行實行政府的財政金融調控。
第三,在目標選擇、調控的重點和手段的結合等具體操作環節上,發達型市場經濟國家各有自己的特點。美國在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方麵有獨到之處。美國政府為了人為地刺激有效需求,在戰後大部分時間內把解決失業問題作為財政金融政策的首要目標,在財政政策上主要是通過減稅刺激投資,在貨幣政策上則以直接控製貨幣供應量和調整利率並舉,以穩定宏觀經濟環境。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由實行“雙鬆”的財政貨幣政策轉向更靈活的有緊有鬆的政策,試圖以此既抑製通貨膨脹的發展,又使經濟維持低速增長。德國在宏觀經濟安排上比較強調貨幣政策,二戰後實行社會市場經濟,把穩定的貨幣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40多年來,德國曆屆政府都把穩定貨幣作為政府幹預的最重要目標。法國的財政金融政策是圍繞計劃調節製定和執行的,經濟計劃雖然強調靈活性和指導性,但卻是統一財政金融政策的紐帶。為了引導經濟計劃的順利實現,法國政府綜合使用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包括通過開支對公共機構的消費與投資實行間接影響,從而把企業納入政府調節經濟的軌道。法國政府在財政和金融政策的措施上,一般采用“雙緊”或“雙鬆”政策,而一般不采用“鬆緊”混合政策。
第四,發達型的歐美市場經濟的政府幹預和宏觀調控雖然存在許多不同點,但從發展的趨勢和前景看,已表現出逐步趨同的跡象。這與其他類型市場經濟國家有一定區別。發達國家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幹預的基本思路是:其一,為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創造框架條件,而不是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二,針對自發市場競爭所帶來的經濟周期性波動、經濟結構不協調和社會分配極大不公等矛盾加以調整。這就決定了歐美發達型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幹預與宏觀調控在本質上沒有太多區別,不同之處隻是除此之外由附加因素所導致的政府具體作用在程度和方式上有所不同。
亞洲、拉美、非洲等發展型市場經濟國家幹預和宏觀調控也有自己的特點。發展中國家現行的市場經濟體製是這些國家獨立後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產物,其特征是:
第一,具有超前性。一般地說,後進國家的發展不可能按部就班地重複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在創造資本、勞動力和市場等條件方麵,各國都有各自的辦法。由於發展中國家始終麵臨來自發達國家的競爭壓力,所以經濟發展大多屬於被迫型,“趕超”發達國家的動力很強。各種發展障礙的存在,使得自由型的發展極不可能,完成現代化的過程必然是一個強製性的非常規過程。在加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單純依靠市場經濟的自發力量。在經濟起飛的時期,超前使用政府的幹預手段,以支持經濟的擴張。發展中國家在市場經濟的發育發展過程中超前使用了政府幹預的手段。雖然這在理論上不一定是最佳選擇,實踐中效果也各有差異,但卻已經在實踐中帶來了成功,如新加坡、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無疑創造了政府超前幹預而獲得成功的範例。中國在建立市場經濟體製的過程中也采用超前幹預的策略,幾年的實踐證明,這種選擇是正確可行的。
第二,具有明顯的變動性。發展中國家為了建立加速生產力發展的社會環境,促使不發達的市場經濟向發達的市場經濟轉化,使經濟總量迅速擴張,經濟結構劇烈演變,因而對於經濟發展體製特別是政府的幹預和控製也必然要進行不斷調整,以適應階段變化的要求。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是經濟的變形過程,在經濟體製的選擇上既要注意相對穩定性,又要注意保持靈活性。因此,國家的幹預政策也必須適時調整。發展型市場經濟國家市場經濟發展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在其初期階段的經濟發展是粗放型的和數量擴張,促進發展的手段很不成熟也不完備,所以發展經濟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在第二階段即經濟進一步發展時期,要求經濟係統內部的協調一致和高效率,這一階段單純依靠政府進行資源的縱向配置效率便比較低下,經濟體製將更多地借助於市場和企業的力量。在第三階段即經濟發展後期,與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市場勢力的膨脹相適應,政府將不得不更多地介入市場。發展中國家始終麵臨著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之間的權衡和選擇,其具體表現就是對體製適時適度的調整。
第三,對外開放的暫時性失序。利用本國優勢,吸引外國資金和技術,麵向世界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加快自身經濟的發展,這種模式是許多國家快速發展的成功之路。因此,發展中國家對開放更為重視。但由於經濟乃至政府的各種原因,發展中國家將自己的經濟納入世界經濟圈的努力會遭到多方麵的幹擾。為了爭取國外的資金、技術以至市場,發展中國家內部在競爭中便會對外做出許多讓步,甚至要做出重大犧牲。政府在宏觀調控方麵有時會顯得無能為力,或者說政府有意選擇這種暫時的無序,以最終重新調整和確定自己的對外經濟政策和多層次的開放體製,並以適合本國國情的有效的經濟發展體製作為本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連接的基礎,同時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上尋找經濟發展的機遇和促進因素。
第四,適度調整政府幹預的力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始逐步減少政府的過度幹預,逐步放鬆市場控製,以激發市場機製的調節功能,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在這一點上,發展型市場經濟國家已表現出同歐美發達型市場經濟趨同的跡象。
轉軌型市場經濟國家主要指東歐各國以及獨聯體各國。1989年東歐各國發生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使原蘇東國家相繼進入社會經濟製度的轉軌時期。所謂轉軌,即從傳統的以國有製為主體的計劃經濟向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過渡。轉軌型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宏觀調控的特征是:第一,各國確定的社會經濟轉軌的方向和目標均為市場經濟體製。盡管有的國家選擇自由市場經濟模式,有的國家選擇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但從總體上看均為市場經濟框架範圍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