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許多方麵,人們往往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前進的過程中陷入種種誤區,而這些誤區對我們事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要前進,就必須不斷走出誤區,進行社會保險製度的改革和完善。做好這一工作,應當走出這樣幾個認識和實踐的誤區。
第一,走出割斷曆史從零開始的誤區。
有人以為新的社會保險製度的建立與以前的曆史沒有聯係,不管企業和個人有無能力進行養老、失業、醫療等方麵的保險,便斷然采取“斷奶”行為,國家一律不予過問。這樣做,效益好的企業自然沒有問題,效益差甚至瀕臨破產的企業及職工卻難以保險。如果國家不從政策、資金等方麵予以照顧,這些企業的職工的生活便難有保障。從零計算,一步到位的想法和做法是有違曆史邏輯的。這是因為,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職工在過去幾十年中為國家創造了大量財富,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些貢獻中本身就含有“社會統籌”的成分。因此,國家強調職工個人出資,與國家、企業共同保險的同時,還應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考慮“償還”職工過去“社會統籌”的養老、醫療等費用。在方法上,可以采取“整體”償還,也可以將其主要用於保障全民性的、對國家曾有較大貢獻而目前虧損的企業職工。
第二,走出一切依賴國家的觀念誤區。
有些企業及職工過去由國家“包”慣了,在觀念上難以接受目前的改變,以為由自己承擔一部分社會保險費用,便是否定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便是社會分配機製上的一種倒置和倒退。因此,想方設法少承擔或不承擔責任。這種觀念不改變,將影響社會保險事業發展的進程。一切由國家和企業包下來,不但國家和企業負擔太重,社會保險難以為繼,而且保險麵難以擴大,保險的水平難以提高,從根本上說,對職工個人也是極為不利的。廣大職工應當盡快拋棄一切依賴國家的思想,主動積極地參加各種社會保險。
第三,走出參加失業保險“吃虧”“無用”的觀念誤區。
這些觀點,主要來自盈利企業。這些企業在一段時期效益較好,基本不存在失業問題,因此便以為交失業保險“無用”“吃虧”,這實際上是一種封閉的觀點,是一種短淺的目光。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市場的瞬息萬變性,永遠盈利的企業幾乎是不存在的,職工永遠不失業的企業也幾乎難以找到。如果沒有風險意識,不參加保險,實際上是聚集和集中風險。應當看到,失業保險的核心內容,是社會集中建立失業保險基金,分散失業風險,使暫時處於失業狀態的勞動者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隻有未雨綢繆,參加失業保險,企業才能為職工提供安全的生活保障。
第四,走出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混淆的誤區。
目前社會保險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常常受到一些人的反感與抵製,原因之一就是將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予以混淆。而實際上兩種保險有著根本的區別:兩者的內容不同,社會保險主要是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商業保險主要是人壽、財產等保險;兩者的目的不同,社會保險是一種勞動者的生活保障措施,不以盈利為目的,而商業保險是追求盈利的;兩者的實施方法不同,社會保險一般來說帶有強製性,而商業保險一般不帶有強製性,以自願為主。不管人們對某些商業保險或變形變味(強製)的商業保險持何種態度,但不可遷怒於社會保險。應當看到社會保險與我們自己切身利益的緊密關係,積極搞好這項工作。
第五,走出不切實際的心理預期的誤區。
改革以來,人們的期望值呈上升趨勢。對於社會保險,有不切實際的預期,以為社會保險製度一經建立,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就可以將一切問題解決得極為圓滿,就可以高枕無憂。事實上,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我們所建立的社會保險製度的水平也比接低,還有賴於個人儲蓄保險等措施的補充。因此,我國的公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裏,仍然需要發揚節儉精神,家庭、親友互助精神,使我們在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過程中和初始階段能順利渡過各種風險。我們要建立起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的保險製度和福利製度,路途還十分遙遠。切不可將我國的社會保險製度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提並論,以免產生不切實際的心理預期。
三
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險製度,從事這項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以為應當遵循這樣幾項原則:
第一,利益剛性原則。
一般來說,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利益的獲取水平是不可逆轉的,是剛性發展的,即水平隻能上升,不能下降。或許在短時期內可以有所下降,但總體上應是不斷上升的,否則對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都會帶來嚴重後果。改革以來,我國人民的收入日益增多,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們建立市場經濟體製,推行社會保險製度,其宗旨是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進行社會保險事業的過程中,不能使職工個人負擔過重,以致影響了其現時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如果社會保險事業是建立在大幅度降低職工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基礎之上的,那麼這項事業就會遇到各種阻力,就會出現各種問題。這也是與保障人民生活的初衷相違背的。因此,在社會保險中,國家、企業、個人三者所負擔費用的比例,應當予以科學核算和配置,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保險費用,個人所出比例不應一下子定得過高。要堅持這樣的方針:不能使職工因負擔保險費過多而大幅度減少實際的眼前的收入,以保證這項事業的發展有堅實的經濟條件與和諧的人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