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解放前的社會性質如何?搞清楚這一問題,對於確立初級階段這一理論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現時通行的理論是:我國解放前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我們認為,這個定義有欠科學和完滿之處。因為“殖民地”這一概念,是一個純政治概念,即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占領,從政治、經濟、文化上進行統治和奴役。“殖民地”既不是經濟形態,更不是社會形態。在“殖民地”中,可以是資本主義社會,也可以是封建主義社會,甚至可以是奴隸社會乃至原始社會。比如近代日本占領朝鮮,把朝鮮變為其殖民地,而朝鮮的社會製度仍為封建社會;英、法等帝國主義占領美洲時,印第安等民族正處於原始社會時期。誠然,在殖民地曆史較長的國家,一般都發展成了資本主義。比如美國,殖民者不但主宰了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命脈,而且人口的主體也是殖民者的移民,他們可以完全按照歐洲的資本主義模式來發展經濟、政治和文化。再如印度,在英國將其變為殖民地後,雖然主體民族仍是印度民族,但由於英帝國主義經營時間較長,加之印度社會內部原來封建的因素對資本主義缺乏強有力的抵製,所以印度成了資本主義國家。因此我們說,由於殖民地內部原來的社會性質不同,社會結構不同,社會發展的成熟程度不同,主體民族及其素質不同,社會意識形態不同,所以,在資本主義國家將其變為殖民地後,原來的社會製度變化的速度也不同,變化的結果不可能千篇一律。
我國原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封建國家,封建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展到了頂峰,社會結構非常穩定,社會內部已缺乏生機和活力,而且很難改變它。曆次農民起義,或者被鎮壓了,或者改朝換代,但都沒有改變中國封建社會的性質。這樣的社會從內部不容易突破,從外部突破起來就更加困難。縱觀帝國主義的殖民史,中國是對其殖民政策抵製最頑強的國家。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完全擺脫帝國主義的羈絆,其間100多年,由於中國的頑強抵抗,由於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共同瓜分中國的需要等種種複雜的原因,中國的封建政權一直存在著,帝國主義始終未能將中國變為完全的殖民地。而在這100多年中,由於中國自給自足、封閉式經濟的頑強抵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也未得到很大發展。因此,在民族的驕傲與欣慰後麵,也隱含著曆史的遺憾。
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是從明代萬曆年間開始產生的,正如毛澤東所說,如果沒有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它會逐步發展的,但不幸的曆史中斷了它的發展。由於政治和經濟本身的原因,中國的資本主義,特別是民族資本的發展,始終十分緩慢,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前,資本主義經濟成分所占比重仍十分微弱,不論是地區分布的廣度,還是從業人口總數,資本主義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都未能達到一半,或接近一半。經濟上仍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為主,直到解放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足50美元,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農業人口。政治上,清朝時期自不必說,就是民國時期、蔣介石統治時期,基本上也還是封建主義的獨裁統治,政治機器是封建主義的,而仿照西方資本主義建立的國家機構,實際上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四大家族控製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命脈,政令皆出自蔣介石一人之手。因此,中國的社會性質,還稱不上半資本主義,更不能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我們認為,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基本上是落後的、受帝國主義控製的、資本主義經濟有一定發展的封建社會,或可稱之為半殖民地條件下的封建社會。
(載1988年3月15日《寧夏社科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