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曆史的原因,太平天國未能實現他的《教育計劃》,於是,在當時的社會曆史條件下,容閎不得不借助於洋務派的力量。因為洋務派在當時畢竟比封建頑固派進步,他們多少做過一些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事。
容閎在教育方麵所辦得第一件事,就是在幫助曾國藩購辦外國機器、設立江南製造局以後,“遂乘此機會,複勸其於廠旁設立一兵工學校,招中國學生肄業其中,授以機器工程上之理論與實驗……”他的這個建議,在曾國藩的讚許下變成了現實。他曾得意地認為,“向所懷教育計劃,可謂小試其鋒”。
創辦兵工學校的成功,更激發了容閎的熱情。1867年,他通過江蘇巡撫丁日昌,向清政府提出了他的教育計劃。他的條陳共四則,其中“組織合資汽船公司、設法開采礦產以盡地利、限製教會權利等三條,特為陪襯”,“眼光所注而望其必成者,自在第二條”。第二條的內容是:“政府宜選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以為國家儲蓄人才。派遣之法,初次可訂一百二十名學額以試行之。此百二十人中,又分為四批,按年遞派,每年送三十人。留學期限定為十五年,學生年齡,須以十二歲至十四歲為度。視第一、第二批學生出洋留學著有成效,則以後即永定為例,每年派出此數。派出時並須以漢文教習同往,庶幼年學生在美,仍可兼習漢文。至學生在外國膳宿入學等事,當另設留學生監督二人以管理之。此項留學經費,可於上海關稅項下,提撥數成以充之。”這項建議,對留學事務作了全麵細致的設想與安排。自此之後,清政府派學生留學,基本是按這一建議進行的。
容閎教育計劃的目的是什麼呢?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使予之教育計劃果得實行,借西方文明之學術以改良東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國,一變而為少年新中國”。他全麵否定了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主張,在當時,無疑是最先進的主張。他豎起了“教育救國”的大旗,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企圖借西方資本主義科學文化的威力來發展產業,改良中國社會政治的願望。
距容閎的條件提出3年,1871年,曾國藩和李鴻章聯合奏請清政府批準容閎的建議,決定派遣第一批官費留學生。清政府預計用20年時間,花費庫銀120萬兩,以實現容閎的教育計劃。第一批留學生30人於1872年夏季前往,最後一批留學生於1875年秋天抵美。
對於派學生出洋留學,開始就有人反對,謂“無須遠涉重洋”。既已派送,反對派仍不肯善罷甘休,駐美公使陳蘭彬,留學生監督吳子登等視留學為離經叛道,從中破壞,遂使留學事業中輟,留學生於1878年被清政府全部召回。
容閎的教育計劃的初步實行以至終歸失敗,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教育思想同中國封建地主階級傳統教育思想之間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扮演反麵角色的雖是陳蘭彬、吳子登等人,但其總後台卻是清政府及整個封建主義傳統思想的衛道士們。資產階級教育方針雖一時遭受挫折,但曆史發展是不可阻擋的。後來,腐敗的科舉製度終於被廢除,設立學堂,采納西學,封建勢力不得不妥協。官費派遣留學生的措施雖然中止了,但到外國去學習的仍不乏其人。清政府也在社會壓力下於1899年和1902年再頒派遣出洋留學章程。到1917年,單是“留美學生,數殆二千”。
容閎教育計劃的影響極大。在他的精神的鼓舞下,許多人到外國勤工儉學。他的教育思想對洋務派也起過一定的影響,張之洞1893年仍力主“遊學”。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影響尤其大,嚴複受影響最深,他是我國第二批留學生。對傳播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對戊戌變法都起了很大作用。
四
容閎參加的另一重大政治活動,就是創辦江南製造局及推行他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計劃。
1863年,他應曾國藩之召,赴安慶為曾國藩籌劃設立機器廠,並提出了如下見解:“中國今日欲建設機器廠,必以先立普通基礎為主,不應專以供特別之應用。所謂立普遍基礎者無他,即由此廠可造出種種分廠,更由分廠以專造各種特別之機械。簡言之,即此廠當有製造機器之機器,以立一切製造廠之基礎也。例如今有一廠,廠中有各式車床、錐、銼等物,由此車床、錐、銼,可造出各種根本機器,由此根本機器,即可用以製造槍炮、農具、鍾表及其他種種有機械之物。以中國幅員如是之大,必先有一良好總廠以為母廠,然後乃可發生多數之子廠。既有多數之子廠,乃複並而為一,通力合作,以中國原料之廉,人工之賤,將來自造之機器,必較購之歐美者價廉多矣。”
容閎的經濟思想涉及很廣,包括發展機器工業、開采礦產、修鐵路、設銀行、組織汽船公司,等等。1868年他致清廷的四則條陳中,有兩則是關於經濟方麵的:(一)中國宜組織一合資汽船公司……(二)政府宜設法開采礦產以盡地利,礦產既經開采,則必兼謀運輸之便利,凡由內地各處以達通商口岸,不可不築鐵路以利交通。他的建立機器廠的思想,最早描繪出了近代中國工業化和機械化的遠景。
容閎幫助創辦的江南製造局,是中國早期比較大的近代化工廠。這個廠“1867年開始製造輪船。局內設汽爐廠、機器廠、熟鐵廠、洋槍樓、木工廠、鋼鑄鐵廠、火箭廠(炮彈)……附設翻譯館,聘英美人譯出《汽機發軔》《運規約指》《泰西采煤圖說》等書,選穎秀子弟入館學習,造就機器工程師”。江南製造局的創立,是洋務運動中的一件大事,它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但是,洋務運動終究不能使中國獨立富強起來,它隻不過是封建統治階級為鞏固其統治采取的權宜之計。在當時,清朝政府已經徹底腐敗,不推翻清朝統治,愛國就是一句空話。容閎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政治上,他的思想比較幼稚,隻能追隨別人,被洋務派的“自強”“自富”的吹噓所迷惑,為他們效力。
1896年,容閎遊說中央政府,要求在北京設立一個國家銀行。他設立銀行的計劃是:“予以為欲立國家銀行之基礎,必用政府預籌一千萬兩之資本,以為開辦費,中以二百萬兩購置各種機器,以鼓鑄銀幣,印刷國債券及一切鈔票,以二百萬兩為購地建屋之用;所餘六百萬兩存貯庫中,以備購金、銀、銅三者,將來鼓鑄成各種錢幣,以流通全國。”他設立國家銀行的設想雖然是簡單的,但它反映了容閎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和要求。在當時的中國建立銀行,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為了設立國家銀行,容閎翻譯了國家銀行律及有關的法律,他所遊說並得到其支持的人,是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張又通過戶部尚書、光緒皇帝的師傅翁同蘇及其他官吏,以張蔭桓的名義上了奏折。
正當容閎積極籌辦之時,洋務派盛宣懷大行賄賂,勾結王公大臣,從中阻撓,並將籌備設立國家銀行的1000萬現銀一人攫去。容閎這一計劃又告失敗。
設立國家銀行不成,容閎又向清政府要求修築鐵路,在重重阻力下,又不得不放棄這一計劃。
容閎一生為資本主義發展做了許多事,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他的努力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常常遭受挫折。機器母廠沒有辦成,從美國買回的機器辦成的是軍火工廠,雖有一定積極意義,但與其初衷相去甚遠,客觀上幫了洋務派和封建朝廷的忙,派遣留學生的計劃半途而廢,學生中途撤回;辦銀行、修鐵路的計劃也以失敗告終。這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不幸,也是國家的不幸。它說明當時封建勢力還十分強大,改良主義在當時無能為力。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定他的愛國熱情,不能否定他為發展中國資本主義而不懈地奮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