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對清初唯物主義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唯物主義是在同唯心主義鬥爭中產生發並展起來的。或者是唯心主義製造了謬誤,引起唯物主義的糾正;或者是唯心主義在認識中提出一個片斷,唯物主義加以改裝。清初王夫之等人的唯物主義思想,正是在同朱熹、王陽明等人的唯心主義作鬥爭中發展起來的。清初四大學派代表人物除顧炎武外,都曾是王陽明的信徒。他們對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理論進行了批判、改造和吸收,形成了我國思想史上唯物主義氣息最濃厚的思想。
例如,王夫之針對王陽明“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落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等否認客觀對象是認識的源泉的觀點,用主觀與客觀的關係說明主觀是客觀的反映,在批判王陽明用主觀代替客觀的基礎上,建立了唯物主義的反映論。
但是另一方麵,王夫之又十分重視理性思維的作用,反對局限於感覺經驗,認為理性認識對感性認識起指導作用,僅僅依靠感覺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他說“形為神則靈,神為形則妄”。意思是說用理性去指導感覺,認識就正確,感覺支配理性思維,認識就錯誤。他認為理性思維高於感覺:“風雷無形而有象,心無象而有覺,故一舉而千裏之境事現於俄頃,速於風雷矣。”形象地描述了理性的能動作用。王夫之的這些思想,正是對王陽明重視理性思維,重視發揮主觀能動性思想的繼承和發揮,在王陽明的一個片斷上進行了再創造和提高。
這樣的例子在王夫之及其他學者的思想中還有很多。
唯物主義是先進的,但如果沒有唯心主義的存在,它也是不會憑空產生的。王學的貢獻不容抹殺。
第四,促進了哲學的通俗化。
王陽明的哲學比較通俗,容易為人們接受。他曾用詩來表述他的學說,這些詩都很好懂。他的“致良知”等學說要求人們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帶有大眾化傾向,接近於下層,這就給普通人一種鼓舞,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增強了學習哲學和改造社會的信心。如泰州學派具有人民性,是與王學的影響分不開的。
王陽明還提出過根據人們的年齡和程度的區別,因材施教,這是一種靈活簡明的、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的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思想是他哲學觀點的具體運用。
第五,包含有辯證、發展的因素。
王陽明在《象祠祀》一文中,有惑於苗族以舜的弟弟象(過去是惡的典型)為圖騰一事,指出“雖若象焉,猶可以改”,創造了人可以改、可以變化的哲學。過去儒家宣揚“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等思想,不僅在政治上是反動的,在思想方法上也是極其錯誤的,是形而上學的。王陽明在15、16世紀有與此相反的思想,能夠注意到變化、發展的因素,是可貴的,在我國思想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包含有辯證、進步的因素。
我們應該批判唯心主義及王學的糟粕,但我們不能抹殺唯心主義及王學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合理成分與進步作用。它同樣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份財富,我們要發掘,並加以批判地吸收。大膽肯定它的可取處是首要的一步。
(此文為上大學三年級時趙儷生教授講授的《明清學術思想史》的作業,浮淺之作,收集在此,權作對大學生活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