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我國思想史上一個大唯心主義者。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十年動亂中,思想界如同否定整個唯心主義一樣,把王陽明的心學說得一無是處。這次學習明清學術思想史,我最大的收獲是對唯心主義、對王學都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這就是唯心主義在曆史上有它的積極意義。王學有合理的成分和進步作用,對於中國思想史的發展有過一定的貢獻。
王學的合理性與積極作用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王學具有強烈的反叛精神。
在王陽明的心學誕生之前,中國的正統思想是程朱理學(以後仍是儒學),這是傳統的儒家思想。在哲學上,朱熹發展孔子思想體係中的“仁”,成為完整的世界觀。將封建道德屬性加在整個自然界上,將有形的、物質的自然界硬說成是抽象的、道德的實體的體現。在社會思想上,他強調孔子學說中嚴格等級製度的正名主義,再一次大力宣揚自漢代開始流行的加強封建專製絕對權力的“三綱”思想。朱熹的思想從精神上渙散了人們的鬥爭精神與進取精神,禁錮了思想的發展。
王陽明提出“心外無物”的理論,是對程朱理學的否定。他重視主觀的作用,對人們是一種鼓舞。他的“致良知”學說,認為“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聖人同”,這是對“上智與下愚不移”等等級觀念的挑戰。
背叛儒家思想中的程朱理學,提出與其相反的理論,這在當時是需要一點勇氣的。王陽明向正統思想的挑戰,曾引起很多人的指責,但他沒有屈服,這種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給人們一種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力量。
王陽明的學說影響了後來的黃宗羲。黃宗羲發揚光大了這種精神,公開對專製主義進行批判,他認為君臣的關係應當是師友關係,並提出了民本主義思想。泰州學派、清初四大家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這種精神的影響。
第二,在思維水平上有重大突破。
我國傳統的歸納法等思維方法比較落後,效率低。朱熹的“格物致知”過於繁瑣。他宣揚“格盡天下物”方能“豁然貫通”,體會到完滿的天理。人的知識有限,不可能弄通所有事物的道理;人的生命有限,也不可能格盡天下之物。王陽明早歲曾從蕭瑟的秋風裏抖動的一叢翠竹“格”起,從早到晚,麵對這片竹子冥思苦想,堅持了七晝夜,結果一無所得地病倒了。王陽明說“先儒解格物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縱格得草木來,如何反來成得自家意?”他認為朱熹的方法行不通。
王陽明所處的時代階級矛盾十分尖銳,需要有一種效率更高的思想武器,所以他繼承了陸九淵的學說(結合禪宗等思想),提倡心學,主張充分發揮人的思維能力。他強調人的主觀內在的精神能量,主張把外部的客觀世界凝縮到內部的主觀世界之中,求取它們的統一。他還主張把實踐和認識聯係起來看,用他的話說就叫做“知行合一”,把實踐和認識凝縮到一起,形成第二個集中。這些都是認識史上的創見,使人們的思維水平向前邁進了一步。他的理論在當時就顯示了它的威力,如他辦事效率比前人就高得多。後來人們多接受這種方法,思想界有了較快的發展。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知識翻番的時間越來越短,像朱熹那樣“格”物顯然已不可能,像陳垣先生那樣“竭澤而漁”更不現實。在人們不可能全麵掌握材料的情況下,就隻好在部分有代表性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假設,進行演繹推理,更多地依靠思辨能力解決問題。我國思想界這方麵的基礎較差,曆史上,王陽明可謂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