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的確立(3 / 3)

改革開放是一個基本點,四項基本原則是另一個基本點。所謂四項基本原則,即指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個方麵是相互聯結、相輔相成的,它們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和社會的性質和理論基礎,決定了我們社會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堅持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兩個基本點的關係,是統一的關係。

隻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搞好改革開放。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走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因此,我們不能一切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套做法。這是由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決定的,具有內在的規律性。實踐證明,隻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把全國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麵,而這個局麵正是改革開放和建設所必需的。

另一方麵,隻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有效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因為,隻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迅速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孰優孰劣,並不在於理論上如何論證,關鍵要看其對社會生產力的作用。我們說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主要是社會主義能夠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能夠創造比資本主義程度更高的文明和民主。要把這理論變為現實,還須作艱苦的努力。鄧小平同誌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當然不能與貧窮畫等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製定的目標,就是要消滅貧窮,建設民主、文明、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欲達此目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過去形成的僵化體製束縛下,如果不進行全麵的改革,不發展生產力,所有目標都會落空。

四、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偉大意義

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確立,有著極其重大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一,基本路線的確立,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上的重要發展,是黨在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上的一次突破和飛躍,它表明我們黨在理論上更加成熟了。

第二,基本路線的確立,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更加規範化、科學化,內容更加豐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製定了一係列正確的方針政策,但從理論的高度審視,它們不但內容龐雜,而且體係性也不是太強。因此,要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貫徹始終,就必須將它加以概括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十三大順應曆史要求,在正確認識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我們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貫徹下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第三,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確立,對於引導廣大人民實事求是地認識國情,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對於團結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腳踏實地,艱苦創業,解放、思想,開拓前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從字麵上看,基本路線中刪去了十二大時提出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中的“高度”兩字,隻提了“富強、民主、文明”,似乎調子降低了,其實這是實事求是的生動體現。人民對這一點是理解的,讚成的,不但沒有泄氣,而且基於對黨的這種求實精神的讚賞和信賴,對前途更充滿了信心。十三大以來,基本路線的偉大意義正在逐步顯示出來。

(載《寧夏黨校學刊》198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