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的確立(2 / 3)

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近10年的實踐,我們黨逐步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確立了改革開放,並在新的形勢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想。到十三大時,這一路線完全成熟了,並形成了體係。這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它從根本上劃清了科學社會主義同一切空想社會主義的界限,為我國人民把自己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民主、文明、富強的偉大國家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確立生產力標準的觀念

堅持以生產力為標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是基本路線的實質。

黨的十三大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在豐富和發展的基礎上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並且更加突出了發展生產力這一實質。十三大報告充分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報告把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作為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報告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擺脫貧窮和落後,尤其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應當成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實踐證明,離開了生產力標準這個根本標準,就會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誤入歧途,就會使“左”的思想作祟,以至把社會曆史的發展看得過於簡單,隨心所欲,想搞社會主義就是社會主義,想搞共產主義就是共產主義。離開了生產力標準,就不能真正按照社會主義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一客觀經濟規律辦事,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發揮不出來,就缺乏說服力和吸引力。離開了生產力標準,就不能冷靜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評價當代資本主義,就會影響我們對外開放政策的貫徹執行。總之,離開了生產力標準,社會主義事業就會受到損害,建設文明、民主、富強的祖國的目標就會落空。所以說,發展生產力是我們社會發展的根本,是基本路線的實質,或曰核心內容。

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辯證關係

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離開了生產活動,人類的一切活動將無從談起。因此,人類最主要和最根本的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完成之後,即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從階級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矛盾,決定了主要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一切工作,都應當圍繞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這個中心進行。

在發展生產力方麵,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我們都有過失誤。鄧小平同誌曾說過,30多年來的實驗證明是不成功的,這其中就包括生產力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們在認識上對生產力問題沒有高度重視,在實踐上則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在對外政策上,我們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拉大了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科技、經濟、文化等方麵的差距。30多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缺少生機和活力。這種狀況如不加以改變,中國的建設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社會主義就將徹底失去吸引力。因此,鄧小平同誌說,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改革包括經濟體製改革和政治體製改革,也包括對外開放。所以說,在我國,改革與開放是發展生產力的需要,是振興國家民族的唯一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