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的確立(1 / 3)

黨的十三大在確立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其內容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這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綱領,是使我國逐步擺脫貧困和落後,走上富裕、文明之路,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國的正確路線,是我們製定改革開放及各項具體政策的根本依據。

一、基本路線的形成過程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雖然是在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的,但這一路線比較明晰的思路,是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逐步形成並得到確立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麵總結了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個方麵的經驗,對過去的錯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錯誤和思想進行了清算,鄧小平同誌代表黨中央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口號,促成了轟轟烈烈的思想解放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停止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提法,正確認識了我們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把全黨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所以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是在三中全會就已形成的。它是撥亂反正的成果,是對“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極“左”路線所造成的惡果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之後得出的正確結論。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都是緊密圍繞發展經濟這個中心的。鑒於當時我國存在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這一問題,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始進行改革。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由於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在半殖民地的封建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缺乏經驗,因此建國之初借鑒或者說照搬了不少蘇聯的東西,這在當時來說,確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由於“左”的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過分強調計劃經濟,而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在所有製方麵搞單一模式,片麵追求“一大二公”,盲目取消個體經濟;在經營方式上,也搞單一模式,認為公有隻能公營,所有權與經營權不能分離。總之,在經濟生活中,把價值規律、競爭機製統統排除在經濟生活之外,因而使國民經濟陷於死氣沉沉的境地。為此,中央決定進行經濟體製改革。

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農村改革的核心,是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它符合我國廣大農村目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符合我國農民的傳統心理,因此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短短的幾年內,使我國大部分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並為農村鄉鎮企業、商品經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農村改革的成功,給我們以啟示,並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在此基礎上,黨中央在十二屆三中全會上作出了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決定》論述了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規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方針政策,並強調了堅持對外開放的問題。在這一決定的指導下,城市經濟體製改革全麵展開。

在城市改革中,為了解決過去存在的企業缺乏活力,職工吃企業大鍋飯、企業吃國家大鍋飯等弊端,發展多種所有製形式和經營方式,推行了承包、租賃等多種經營責任製,並且出現了不同所有製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股份經營形式。國家的宏觀管理體製正在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計劃直接管理向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的間接管理轉變。改革擴大了企業自主權,增強了企業活力,使企業的經濟效益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