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是資本主義不發達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後,在實踐中提出的一個新的理論問題,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經過多年艱苦曲折的探索,並借鑒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的科學結論,這是我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一個帶有全局性的突出貢獻。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新生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社會主義製度作為一種社會製度,同其他社會製度一樣也不例外,它也有一個從初級到高級、從不完善到完善、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也有其發展的階段性。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已對社會發展的階段性作過精辟的論述。他們把人類社會的曆史劃分為五個階段,即五種形態,同時對每一種社會形態又作了進一步的劃分。把共產主義社會劃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一階段——社會主義和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麵,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麵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毫無疑問,這些痕跡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肯定會表現得特別明顯。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作出的科學預見。
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恩關於社會主義的理論,提出了“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發達的社會主義”“不完全的社會主義”和“完全的社會主義”等概念。列寧這個思想是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經濟落後的國家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經過一個必要的過渡時期後,隻能進入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因為它是剛剛從不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脫胎出來的。這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階段思想的新發展,它對經濟文化落後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革命導師對社會主義階段的劃分不但作了理論上的論述,而且為我們提供了思想方法論。社會主義應當劃分發展階段,這是確定無疑的。那麼我國正處於什麼階段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以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勇氣,正視了我國的實際情況。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明確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還處於初級階段,其後又多次作了強調。這一理論的確立,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確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不但有堅實的理論依據,也有著深刻的曆史依據。
初級階段說的第一個曆史依據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在極其落後的社會基礎上建立的,與馬克思原來的設想不同,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情況也不相同。
觀察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必須同我國的曆史聯係起來,不能割斷曆史。我們是在一個十分落後的封建的國家裏取得革命勝利的。舊社會留給我們的基礎非常薄弱,經濟文化極其落後,缺乏民主傳統,在這樣的基礎上確立的社會主義製度,不可能一開始就是發達的形式,而隻能是初級的形式,而且這種初級階段的發展不可能是一個很短暫的曆史過程。
我國是一個有兩千多年封建曆史的國家,封建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發展到了頂峰,各方麵都已十分完備,也可以說是“爛熟”,封建主義社會結構非常穩定。中國的封建統治者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作為其專製統治的基礎,這種經濟的破壞就意味著其統治基礎的動搖。曆代封建統治者都要求把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起來,以穩定其統治的基礎。中國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延續了幾千年,其根本的原因是封建的土地製度和剝削製度的存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絕大部分土地為地主階級占有,而農民則沒有或僅有很少的土地。地主階級及其國家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造成農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後,是耕與織結合得特別緊密、維持時間又特別長的經濟原因,也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症結所在。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壓榨,使農民無法單靠農業勞動過活,同樣也不能離開農業單靠家庭手工業維持一家的生計,家庭成員中能夠勞動的人手,除參加耕作外,都要從事手工業勞動,方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所以,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就賦予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的特征。這種結合持續了幾千年,直到封建社會末期,依然未變。在這樣的社會內部,已缺乏生機和活力,而且很難改變它。曆次農民起義,或者被鎮壓了,或者改朝換代,但都沒有改變中國封建社會的性質,換湯不換藥。這樣的國家,從內部不容易突破,從外部突破起來就更加困難。縱觀帝國主義的殖民史,中國是對其殖民政策抵製最頑強的國家。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完全擺脫帝國主義的羈絆,其間100多年,由於中國的頑強抵抗,由於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共同瓜分中國的需要等錯綜複雜的原因,中國的封建政權一直存在著,帝國主義始終未能將中國變為完全的殖民地。而在這100多年中,在中國,自然經濟對於商品經濟產生頑強的抵抗作用。農業與手工業不容易分離,耕與織結合的生產經營方式作為農民生存的必要條件,限製了社會分工和生產的擴大,也排斥商品經濟的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成長,使得資本主義經濟也未得到很大的發展。因此,在民族的驕傲與欣慰後麵,也隱含著曆史的遺憾。
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是從明代萬曆年間開始產生的,正如毛澤東同誌所說,如果沒有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中國也會一步一步地走向資本主義的,但不幸的是曆史中斷了它的發展。中國嚴格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出現始於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對於中國封建經濟的基礎起了解體的作用,這就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了某些客觀的條件和可能。“因為自然經濟的破壞,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商品的市場,而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力市場。”首先是外國資本投資辦廠,其次是洋務派創辦的手工民辦工廠,最後民族資本主義也逐步發展起來。但由於政治和經濟本身的原因以及外部的原因,中國的資本主義,特別是民族資本的發展,始終十分緩慢,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前,資本主義經濟成分所占比重仍然十分微弱。不論是地域分布的廣度,還是從業人口總數,資本主義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都未能達到一半。經濟上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特別是小農經濟為主,直到解放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尚不足50美元,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仍是農業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