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級階段說的曆史依據(3 / 3)

我們要撥亂反正,要改革,要把社會主義建設納入健康發展的軌道,就必須確立其發展的基石,即明確我國當前的曆史條件。曆史已經證明,認為我國已處在社會主義高級階段並企圖很快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理論,是行不通的。30多年的曆史,從各方麵無可辯駁地證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們的工作隻能從最基本最根本的事情做起,這就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一切不切實際的、超越時代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現實的,應當堅決加以摒棄。

我們黨確認我國現階段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符合我國實際的。為我國今後紮紮實實地搞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麵的建設,提供了思想和理論的指導。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再認識,也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未來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的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初級階段說的第三個曆史依據,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蘇聯的經驗教訓。

蘇聯在十月革命前,是一個軍事封建的帝國主義國家。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落後於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英美法等國。沙俄壟斷資本主義和封建農奴製殘餘結合在一起,形成最反動最野蠻的國家製度——沙皇專製統治。這樣的社會曆史條件,對其搞社會主義革命極為有利,因為它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容易衝破。但搞社會主義建設,困難就比較多。目前包括蘇聯在內的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落後於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不能不說與原來的經濟基礎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蘇聯在實踐中沒有很好地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社會主義內在的律性,包括社會主義發展的曆史階段性辦事,因此走了不少彎路。其主要問題就是企圖一步跨入共產主義,盲目追求高指標,高速度,搞窮過渡。1936年,斯大林在《關於蘇聯憲法草案》的報告中提出,蘇聯已完全消滅階級,已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1939年,就急急提出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向題。實踐證明,斯大林的這些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是不正確的。1961年,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二大《關於蘇聯共產黨綱領》的報告中宣稱,蘇聯已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這一代人將在共產主義製度下生活”,1980年蘇聯將基本上建成共產主義。從1936年斯大林宣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到1980年,短短44年,就要實現共產主義,可以說是“神速”了。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其後蘇聯自己也逐步認識到了這一點。1964年勃列日涅夫對赫魯曉夫的理論作了否定,指出蘇聯沒有進入共產主義社會,而是進入了“發達的社會主義”,比赫魯曉夫的調子降低了許多。以“發達社會主義建成論”取代赫魯曉夫的“共產主義建成論”,但這仍然是過高的論調,不符合蘇聯社會發展的實際。1983年安德羅波夫指出,蘇聯並沒有建成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而是“處於發達社會主義的漫長的曆史階段的起點”,蘇聯麵臨的重大任務是“完善發達社會主義”。但這種認識還是脫離實際的。蘇聯最新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指出,蘇聯目前正處於發展中的社會主義階段,蘇聯為此提出了“有計劃地全麵完善社會主義”的任務。蘇聯在50多年的曆史中,對其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從九霄之上逐步走向腳踏實地。這一認識過程,從時間上說是漫長的,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上看,代價也是沉重的。直到今天,蘇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尚未突破4000美元,隻相當美國的的三分之一。如果蘇聯一開始就能清醒地、正確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曆史階段,並采取正確的政策來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其發展速度也許可以更快一些,起碼應比民主德國快,但實際上卻比民主德國發展緩慢。蘇聯是在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才逐步實事求是地確立自己所處的曆史階段的。當然,除了蘇聯以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在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進行研究和探索,總結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力求使自己的認識符合本國的實際。

蘇聯的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和蘇聯對社會發展階段的認識過程,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寶貴的財富。它對我國正確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曆史階段,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它能夠啟迪我們深思,在社會階段的判斷上,我們切勿犯急性病,一定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劃分問題,主要不是理論上的問題,關鍵是實踐。要認真地在實踐中作出正確的理論概括,我們要從自己的和別人的成敗得失中尋找發展和突破的方向,從而把社會主義建設納入健康的軌道,糾正那些超前的、過“左”的、違背曆史發展規律的做法,該退的退夠,該前進的就應該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