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
60年前,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麵軍,經過二萬五千裏長征,在甘肅會寧和寧夏西吉將台堡勝利會師。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是長征勝利的標誌。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們所完成的這一舉世無雙、驚心動魄的遠征,在中國人民中所產生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無盡的。長征所表現出的不畏千難萬險的革命英雄主義,已經突破了時代和國度的界限,在人類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座永恒的豐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正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新的長征,即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在紀念長征勝利60周年之際,再一次回顧紅軍艱苦卓絕的長征曆程,總結長征精神,探索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的途徑,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長征精神形成的曆史過程
總結長征精神,不能不對長征的曆史過程進行簡要的回顧。隻有翻開那一頁頁沉重的曆史,回顧長征所經曆的每一個重大事件,才能悟透長征精神,隻有了解和理解紅軍將士的奮鬥史,才能真正弄懂長征精神的內涵及其價值。
60年前,中華民族正處於災難深重的歲月,外有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東三省的入侵,內有蔣介石對紅軍的反複“圍剿”。由於王明“左”傾路線統治全黨,使革命屢遭挫折,使紅軍幾乎陷入絕境。在蔣介石集中100萬軍隊,發動第五次“圍剿”,企圖一舉消滅紅軍力量的嚴重形勢下,從1934年10月起,紅一、二、四方麵軍和紅二十五軍,相繼被迫離開原有根據地,實行戰略大轉移,開始了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征。毛澤東同誌曾深有感慨地說: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走出中央蘇區啦!
長征開始後,由於“左”傾錯誤領導者在出發前既不作深入細致的政治動員,也不作長期行軍作戰的準備,而且帶上寵大的後方機關和大批輜重,致使紅軍行動遲緩,擺脫不了敵人。雖然廣大紅軍指戰員不怕犧牲,英勇奮戰,連續突破了敵人四道封鎖線,但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人員損失一半多,由出發時的8.9萬人,減少到了3萬餘人。這時紅軍指戰員對“左”傾錯誤的懷疑和不滿,達到了頂點。大家一致認為,紅軍從來沒有打過這樣的仗,如果再這樣下去,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1935年1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了擴大會議。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長達4年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使黨的路線轉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正確軌道上來,從而在極端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進行了整編,精簡機構,輕裝前進,一反過去被動的局麵,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把幾十萬敵軍遠遠拋在後,為長征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之後,紅軍又順利通過了涼山彝族地區,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過終年積雪的夾金山,於1935年6月中旬在四川西部的懋功與李先念率領的紅四方麵軍先頭部隊勝利會師。
紅一、四方麵軍會師後,黨中央正確分析了當時國內外的政治形勢,主張紅軍繼續北上,在川陝甘創建根據地,以便領導全國的抗日運動。但當時擔任紅四方麵軍領導人的張國燾,卻想篡黨奪權,實現個人野心,主張“卷起蘇維埃”旗幟,向川康邊境退卻逃跑。為此,黨中央先後舉行了兩河口會議、毛爾蓋會議、巴西會議和俄界會議,同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進行堅決的鬥爭,挫敗了張國燾妄圖用武力危害黨中央的陰謀。
毛澤東、周恩來率領紅一方麵軍主力繼續北上,曆經千辛萬苦,走過了荒無人煙的草地,突破了天險臘子口,翻過六盤山,終於在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的吳旗鎮,和紅十五軍團會合在一起。
張國燾率部隊分裂南下,另立中央,在川康邊境受到敵人的阻擊和圍攻,轉戰數月,陷入困境,後轉移到西康的甘孜一帶,部隊由南下時的8萬多人減少到4萬餘人。1936年9月,紅二、六軍團在任弼時、賀龍等率領下經過長期轉戰到達甘孜,與四方麵軍會師,並遵照中央的決定改編為紅二方麵軍。
紅二、四方麵軍會合後,由於黨中央一再耐心地教育,由於朱德、任弼時、賀龍,劉伯承、關向應及四方麵軍徐向前等廣大指戰員對張國燾分裂主義錯誤的抵製和鬥爭,張國燾被迫取消“中央”並同意紅二、四方麵軍共同北上。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麵軍和紅一方麵軍在甘肅會寧和寧夏西吉將台堡勝利會師,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紅軍從1934年10月離開南方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曆經兩年時間。英勇的紅軍以無比堅強的革命毅力,走過了閩、贛、粵、湘、桂、貴、川、滇、西康、甘、陝等11個省,經過了漢、滿、壯、彝、回等約2億人口以上的不同民族地區,徒步走了二萬五千裏。紅軍英雄們在長征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是人類曆史上罕見的,紅軍所表現的英雄主義氣概是史無前例的。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戰爭一幅無比絢麗的曆史畫卷,是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它是“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事跡……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於世”。
紅軍長征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宣告了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圍追堵截、消滅紅軍行動的破產。毛澤東同誌曾指出:“長征是曆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的勝利,用鐵的事實證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不可戰勝的。正如魯迅先生在發給毛澤東的電報中指出的:“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中國與人類的希望。”
正是在與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中,在極其艱苦的自然環境和錯綜複雜的社會條件下,紅軍將士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弘揚民族正氣和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正義,追求共產主義理想,實踐共產黨人的諾言,形成了在革命鬥爭史和民族文化史上都值得大書特書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正確的指導思想和雄壯的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千千萬萬紅軍將士的集體創造,是殘酷的階級鬥爭中迸發的智慧火花,是艱險環境中凝就的血與火的結晶,是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相結合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長征精神的主要內容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紅軍指戰員之所以能夠經受得住艱難困苦的考驗,創造出驚天動地的業績,就是因為紅軍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就是紅軍在長征的革命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長征精神。
我們以為,長征精神的內涵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對革命理想和革命事業無比忠誠、堅定不移的精神。
理想、信念是人們的精神支柱,是人們的社會政治立場和世界觀在奮鬥目標上的集中表現。它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來源於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來源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來源於黨的經常教育和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人民軍認,廣大紅軍指戰員的追求就是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奮鬥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那時,將士們作戰一不為錢,二不為官,一心一意要消滅敵人。這是曆史上任何軍隊都無法比擬的。一位曾在紅軍長征中被抓獲的外國傳教士寫道:“實際上,這些人堅信馬克思主義,並實踐著其原理,是以俄羅斯為範本的另一種頻率和形式的蘇維埃。”中國工農紅軍有了這種堅強的精神支柱,就能化為強大的戰鬥力,就永遠拖不垮,打不爛,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能堅持到底。紅軍將士在回憶長征曆程時說過:“我們當年在長征途中之所以能夠克服那些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靠的就是對革命的不滅的堅定信念和不可動搖的精神支柱。……因此,在長征和以後的鬥爭曆程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磨難,我和同誌們一起,總是保持著一往無前的力量。”